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谁?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统帅,因长平之战指挥不当,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将白起坑杀。所以一直以来被当成反面教材受尽世人的嘲讽,其成语“纸上谈兵”也成了他的代名词。
然而最近几年不断有人为赵括平反,认为赵括其实是不逊色于白起的军事天才,他只是为赵国长平之战而背锅的可怜虫罢了。
所以问题来了,赵括到底是“纸上谈兵”的废物?还是不逊白起的军事天才?这一切要从长平之战说起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加起来的兵力有上百万,同时也是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的规模最大、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所以对抗双方几乎都是用倾国之力来一决生死。
公元前260年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
按理说这场战役主角是廉颇、王龁,为什么会变成赵括和白起呢?
《史记》记载,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为能彻底击败赵国,秦国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史记》
很有人认为长平之战赵王如果不中离间计,不换主将廉颇,长平之战最起码不至于败得那么惨。
但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赵王之所以这样做,也纯属无奈之举。
其一,长平之战秦军仅两个月,就攻下了赵国的重要据点二樟城、光狼城以及营垒,赵军连败,廉颇只能怯缩不战,这样极大影响了赵国的军队的士气。
其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这次战役秦国打算一举歼灭赵国主力,打持久战,赵国根本消耗不起。
所以此时的赵孝成王左右为难,如选择廉颇坚守不出,赵国迟早会让秦国拖垮;选择主动出击,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得赌一把,启用当时的主战派—名将赵奢(此时已去世)之子赵括为主帅,试图打破僵局。
一来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很有自信;二来赵括的打法比较激进,不同于廉颇。
其实长平之战,赵括对战的是秦国的王龁,估计还不一定输,但谁也没料到秦国为了稳操胜券,却暗中启用了“杀手锏”、“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所以估计廉颇来了都赢不了。
白起
当然赵括在前期也没让赵王失望,赵括几次主动出击,都击败了秦军,增加了赵军士气。
对此白起设了一个圈套,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
然后白起命令一支先锋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竟然反包围了赵军。
这时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招募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以拦截各诸侯国的援军。
其实赵括也并非一无是处,赵军被围46天,赵括指挥军队突围,直至自己最后被乱箭射死也没投降于秦国,反而消耗了秦军近二十万的战力。
赵括
但赵括一死,赵军斗志全无,选择投降,足见赵括在军队的威望和能力还是蛮大的。
《史记·白起列传》也曾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以致秦军无力顺势攻占邯郸。
赵括虽然前期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但从他在被秦军围困之后,依然坚守46天,还能组织赵军突围五、六次,最后战死沙场,也不失为一名优秀的爱国将领。
当然,赵括和白起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不过再给赵括多一点成长的时间,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代名将。
从这点来也能看出,赵括也并非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废物,只不过一开局就遇到了满级boss,运气太差了。
所以纵观长平之战之得失,只能说是赵孝成王的决策葬送了赵国四十五万军士,赵括只不过是替赵孝成王背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