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关于算盘的历史简介 晚唐时候已经出现

时间:2023-04-09 20:52:10


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仍有人在使用古老的算盘,尤其是在国外,珠算被当成宝贝,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非常注重珠算教育。众所周知,中国才是算盘的故乡,算盘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另一大贡献。那么,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算盘的呢?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汉代已有游珠算盘,晚唐产生了串珠算盘,宋元已经普及使用,晚清勃兴后直到现在。

 算盘和珠算之起源

关于算盘和珠算的起源,众说纷纭,颇有争议。其中,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最为普遍。“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的《数术记遗》。该书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天、地、人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意思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可见,当时算盘和珠算都与现在有所不同,被称为游珠算盘。一般认为,晚唐时产生了串珠算盘。

文艺作品中的算盘

在古代的一些文艺作品,多次出现过算盘。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在卷末有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有绘有算盘图形的物件,可见北宋时人们已使用算盘当计算工具。元初画家王振鹏所绘的《乾坤一担图》中,有一个货郎担上就有一把算盘,其横梁和档子,穿珠极为清晰,同现代算盘一样。

元代杂剧家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写的是富人庞蕴为人宽厚,常放债而不索还,最后一家人复归仙班的故事。其中有一句唱词:“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岁数”。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中,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俗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说明当时的算盘已很普及。

算盘文化深入生活

长久以来,算盘已深入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算盘文化。在中国,有很多民间俚语、歇后语、谜语,以及民间习俗和饰品等,都与算盘有关。

由于算盘是用来算钱的,算盘总是被人们赋予财富方面的期许,比如“金算盘”“铁算盘”,再如“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盘一世穷”“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等。算盘还被用于形容人“算进不算出”的精明,如“老会计拨算盘——精打细算”“一只手如意,一只手算盘——只打进账”等。还有一些歇后语直接就来源于算盘的口诀和计算方法,如“二一添作五”“一退(推)六二五”“三下五除二”等。

关于算盘的民间习俗也不少,其中就有“大年初一打算盘”,是指大年初一的清早就必须起来练算盘,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要由大人手把手地让他的小手指去拨弄几下算盘珠,寓意今年财路亨通、神机妙算。而婴儿“抓周”的物件里一般也都有把算盘。

珠算之父程大位写出最好珠算书

程大位(1533年~1606年),安徽人,被称为“珠算之父”。程大位出生于商人之家,自幼对数学感兴趣。20岁起,程大位就外出做生意,“周游吴楚之墟”。他把皖南地区盛产的桐油、茶叶、纸张、砚、墨用车船运出,再换回丝绸、布匹、五金等。当时算盘是商人的工具,经商期间,程大位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计算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于是,程大位便仔细观察同行的计算方法,细心琢磨,还搜集数学方面的书籍,刻苦钻研,“齐心一志,至忘寝食”。

四十岁时,程大位回归故里,潜心研究数学。历时20年,程大位于1592年写出了《直指算法统宗》十七卷。其后六年,他又对该书删繁就简,写成《算法纂要》四卷,成为后世民间算家最基本的读本。今天看来,《直指算法统宗》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堪称中国16世纪~17世纪数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