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春望赏析和原文(名诗鉴赏 《春望》)

时间:2024-08-18 09:49:42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它以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描绘了战乱中长安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沦陷、家庭分离、个人衰老的深切忧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诗史”,是杜甫诗歌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春望》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开篇,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这句话既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隐喻。事实上,唐朝在安史之乱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唐王朝分崩离析,唐政权动摇,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崩溃。隐喻上,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不灭信念。山河是祖国的象征,它们虽然遭受战火的摧残,但仍然坚固不移,显示了祖国的永恒和伟大。诗人用“在”字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他相信祖国终有一日会重振雄风,恢复昔日的辉煌。

《春望》的第二句“城春草木深”,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话描写了长安城在春天的景象,但却没有一丝生机和欢乐。草木深,意味着城市荒芜无人,没有人来修剪或赏玩。城春,意味着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战乱中却变得冷清萧索。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长安城曾经繁华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悲惨境遇的无奈和悲哀。

《春望》的第三句“感时花溅泪”,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悲痛。花是春天最美丽最欢乐的物象,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他悲泣的伴侣。花溅泪,既可以理解为诗人看到花开而流泪,也可以理解为花也为诗人流泪。这样一种寄托情感于自然物象的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称为物化或拟人。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力,也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美感。诗人用“感时”二字,概括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愤慨,他不甘心看到祖国被敌人侵略和分裂,他不忍心看到百姓遭受战火的摧残和苦难。

《春望》的第四句“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牵挂。鸟是春天最欢快最活泼的生灵,但在诗人耳中却成了他惊恐的信号。鸟惊心,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听到鸟鸣而心惊,也可以理解为鸟也为诗人心惊。这样一种与上一句相似的物化或拟人的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十分常见,称为对偶或排比。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可以增加诗歌的对比效果和深刻意味。诗人用“恨别”二字,表达了他对亲友的眷恋和不舍,他因为战乱而与家人分离,不知道他们的生死存亡,他担心他们会遭遇什么危险和困难。

《春望》的第五句“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争的持续和残酷。烽火是古代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它通常是在山上点燃柴草或干柴等物品发出的火光或烟雾。烽火连三月,意味着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他看到了战争给祖国和百姓带来的无尽的灾难和苦难。

《春望》的第六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对家庭的渴望和珍视。家书是指家人给诗人寄来的信件,它是诗人与家人沟通和联系的唯一方式。家书抵万金,意味着家书对于诗人来说是无价之宝,比任何财富都更重要。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他关心家人的安危和幸福,他希望能够早日与家人团聚。

《春望》的第七句“白头搔更短”,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衰老和无能。白头是指白发,它是衰老的象征。搔是指抓或挠,它是困惑或苦恼的表现。更短是指更加短少或稀少,它是无力或无奈的暗示。白头搔更短,意味着诗人因为时局而苦恼不已,以至于白发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的自嘲和自责,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为祖国为家庭做出贡献。

《春望》的第八句“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失望和悲哀。浑是指全然或完全,它是强调或夸张的词。欲是指想要或希望,它是愿望或目标的词。不胜是指不能承受或不能忍受,它是困难或痛苦的词。簪是指簪子,它是古代男子戴冠时用来固定头发的饰品。浑欲不胜簪,意味着诗人完全想要摘下簪子,放弃戴冠,也就是放弃做官,放弃为国为民服务的理想。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的绝望和无奈,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和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春望》这首诗,以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描绘了战乱中长安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沦陷、家庭分离、个人衰老的深切忧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诗史”,是杜甫诗歌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严谨精巧的结构,流畅优美的韵律,深刻感人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它不仅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歌,也是一首永恒的人生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