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项羽为什么失败?辅佐他的季父和亚父是两个大笨蛋

时间:2023-08-20 17:04:26


项羽帐下好像没有什么大师,要之,就是他的季父和亚父。季父者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亚父者范增,大概就是今人所谓干爹吧。这两个长期左右项羽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人物,居然是一对“活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右”得要命,一个“左”得出奇,是两个很有意味的角色。

项伯是项羽的亲叔父,按家族血统论,那应该是对项羽的事业最贴心的,斗争最坚决、立场最坚定的,可他却在生死斗争紧要关头,干出些敌我不分的事情。项伯的“右”,在鸿门宴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居然在项羽下令攻击刘邦的前夜,偷偷跑到敌营去给张良通气,要他跟自己逃离。张良对他曾有救命之恩,项伯重友情固然可贵,但他泄露重大军事机密,轻信刘邦巧言,答应替他说话,而且“约为婚姻”,这显然是丧失原则立场了。项伯不仅说服项羽不杀刘邦,而且在项庄舞剑时以身护卫刘邦,他这样做虽然避免了项羽陷于不义,但他认敌为友而且被刘邦所利用,实在是很典型的“右”的表现。后来,项伯还出于同样的动机保护了被项羽抓住的刘邦家属。刘邦胜利后虽然免于对项伯灭族,但也没有诺行什么“约为婚姻”,而是赐予刘姓,让他苟活而已。


对于项伯这种人物的历史存在,我们只能说,也为项羽的悲剧增添了几分情义的悲怅,为历史增添了几分复杂和真实。

而范增则与之相反,“左”得出奇,往往只顾急功见利而不知大义和大局。范增其实是一位资历很深的老同志,70多岁了还投身西楚项梁的反秦大业,起初是出过好主意的,在后来一系列的斗争中也确实表现很积极。因此史论往往责怪项羽是没有听他的话才失败,苏轼曾写《范增论》,也为范增辩护,认为他“亦人杰也哉”。只有南宋的洪迈正确的指出范增屡犯“左”的错误,他说: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

你看,项羽的一系列不义不智的残暴莽撞行为,都有范增的份儿,而鸿门宴上,则更是彰显出他“左”得出奇。

本来,“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更何况是在刘邦退出咸阳登门谢罪的情况下(哪怕是伪装),“增乃劝羽杀之”,这就在台面上显得太背理了。如果项羽听从了范增的意见,他将陷自己于不义和理亏,可能导致整个反秦联盟的瓦解和内斗,后果是很严重的。本读书人曹宗国认为,说鸿门宴预示了刘项的胜负结局,是从展现了人物个性的角度说的,而不是谋略上的评价。一般史论都说鸿门宴没杀刘邦是项羽后来失败的开头,其实应该说,如果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当时就可能导致项羽的败局。


但是范增却竭力怂恿项羽杀掉刘邦。开头,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里范增看问题倒是准确的,但“急击勿失”显然就冒失了。后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这就更过分了。应该说,范增这一招是很厉害的。如果项庄真的这样杀了刘邦,就可以说是舞剑失手误杀,造成既成事实,让项羽也无可奈何。至于由此而带来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范增是不管不顾的。好在项伯的保护,张良的对应,加上刘邦的偷跑,才使范增的一意蠢行没能酿成大祸。


这位最受项羽尊重的老师和谋士,居然就是这样一位急功忘义而缺乏大局谋略的人。更可悲的是,范增如此“左”得出奇,后来还是中了陈平的离间计,项羽怀疑他与汉有私情。范增怒而辞归,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盖世英雄项羽就是由其叔父和亚父,一“左”一“右”的围绕他,上演了一场历史悲剧。这到底是命运弄人还是历史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