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直角三角形斜边公式怎么算(勾股定理是怎么诞生的?)

时间:2024-09-10 09:18:24

勾股定理,是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数学定理。光看这定理名称就很特别,极具中国古典气息。

“勾股”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中国古人把支成直角的手臂,小臂称为“勾”,大臂称为“股”,所以古人就把直角三角形称为“勾股形”;其中直角边中较短的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之间的基本关系,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用公式表示就是:a²+ b² =c² 。

勾股定理有多重要?首先,它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被誉为“几何学的基石”;其二 ,它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三,从古至今,它都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

一、中西之争

如此意义重大的勾股定理,它是怎么诞生的呢?这事,一直存在着争议:是西方最早发现的,还是中国最早发现的?近些年来,更有些国人提起勾股定理,只提西方,不提中国,甚至否认中国古人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在此,我们得好好理一理勾股定理的历史。

在西方,相传勾股定理的发现者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六世纪的某天,毕达哥拉斯去参加宴会,主人家的方砖地板引发他的兴趣,一番演算之后,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等于两直角边上的两个正方形之和”。为此他和弟子们宰了一百头牛以作庆祝。所以西方将这个发现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又称”百牛定理“。

但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了,一直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才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给出了西方的第一个证明。

而在中国,勾股定理的发现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比毕达哥拉斯提早了五百多年,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更比欧几里得提早了八百多年,最早记载于古书《周髀算经》中。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在唐代被列入《算经十书》,并更名为《周髀算经》。这本古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它在数学方面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对于勾股定理的介绍与证明,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记载,是商未周初时期,周公与商高的一段对话——周公问数。

二,勾三股四弦五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商高是商未周初的数学家。三千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向商高提问:“古代伏羲作天文测算和制定历法,但是天那么高却没有阶梯可以攀登,地那么广也不能用尺子去测量,请问天与地的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

商高回答:“数的法则是根据圆形和正方形得出来的。圆形出自于正方形,正方形出自于曲尺(直角三角尺),矩形的面积是根据乘法计算出来的。折出一个曲尺,短的一边(勾)为三,长的一边(股)为四,对角线(弦)则为五。”

商高这里说的“勾三股四弦五”,即3,4,5,这是一组勾股数,同时代表着勾股数的比例,相于当勾股定理公式中的a、b、c。接着,商高法证明了勾股定理。

商高说:“选择一个勾为3股为4的曲尺,曲尺两端的连线(弦)必为5。以勾和股为边长,各画成勾方和股勾,再在弦线的外面再画一个三角形,并用这个三角形环绕勾方和股勾,形成一个大正方形,其中有边长为3的勾方、边长为4股方以及边长为5弦方共三个正方形。而勾方和股方的面积之和为25,即是弦方的面积,这叫作积矩。”总结为:勾的平方+股的平方=弦的平方,也就是3²+4²=5²,即:a²+ b² =c²。

这就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被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勾股定理证法。因此,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

三、赵爽弦图

可惜《周髀算经》中商高的原文配图失传了。到了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在研究《周髀算经》时,对商高的原文作出了“勾股圆方图说”的注释,对勾股定理的表述为:“勾股各自乘,并之(相加),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用公式表示:c=√(a²+b²)。

赵爽还创作了“弦图”,用形数结合的方法,更加详细直观地证明了勾股定理。

根据赵爽弦图,可得出公式:4×(ab/2)+(b-a)²=c² ,化简后即是:a²+b²=c²。

赵爽的“勾股圆方说”与“弦图”,是在商高理论基础上,对勾股定理的一个重要证明,是中国古代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以形证数的一个典范。

四、 勾股定理溯源

《周髀算经》中,商高在证明了勾股定理之后,对周公说:“当年大禹治水时,就已经在使用这个定理。”那么,上古中国人又是如何发现勾股定理的呢?

回顾前文提到的,周公问商高:伏羲是怎么测量出天与地的数据的呢?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善于思考和发明创造。他观察到,树木、房屋等固定的物体,在太阳光照射下所产生的影子,会随着时间和季节发生变化,并有着一定的规律。据此,伏羲发明了圭表,这是中国最早的测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最初的圭表是在地平面上垂直立起一根木杆子,通过观测木杆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变化:影子最短是夏至,影子最长是冬至。古人掌握了日影与季节之间的规律,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宇宙,探究日月星辰,后来就有了“陈子测日”。

陈子,生活于公元前6~7世纪,是周公的后人,也是一名数学家。《周髀算经》有一段关于他测量太阳有多远的记载,其计算方法是:将勾(观察点到太阳正下方的距离)、股(太阳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各自平方后相加,再开方,就得到弦(观察点到太阳的距离),用当代公式表示即是:c=√(a²+b²)。

由于古代科学水平的限制,陈子认为地球是个平面,所以得出的结果跟事实差距很大。但是如果把太阳换成一幢高楼、一座山峰或者一口深井,陈子的方法是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的。更重要的是,陈子测日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说明勾股定理的起源,是来自于中国古人对于天文历法的探究。

中国是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自上古起,中国人顺应天时,开垦田园,把天时与农事互相结合,以期获得农作物的最大产量。通过观测天文,推算历法和设立节气,推动着中国农耕文明不断进步,也积极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蕴藏于天与地之中的各种“数”,就在古人的生活生产中被发现了。

从测量土地,到测量山河,再到测量宇宙;从伏羲造圭,到大禹治水,再到周公问数,夏华文明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勾股定理,就是在这个历史文化进程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