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养蜂基础知识|蜜蜂的生活习性

时间:2023-04-03 15:29:17

一、蜂王的生活习性

蜂王是蜂群中所有成员的母亲,它的个体相对最大,比工蜂约长1/3,蜂王腹部末端有整针,在2只蜂王相斗时才用。蜂王的寿命可达4~5年,是工蜂寿命的100倍以上。蜂王一般在试飞、交尾和分蜂时出巢,其余时间均在巢内,在交尾后的2~3d即可产卵:当年的新蜂王产卵力强,以后产卵力减弱,生产中需每年更换蜂王。

二、雄蜂的生活习性

雄蜂是蜂群中个体介于蜂王和工蜂之间的类型,一般在繁殖季节出现多,身体粗壮,翅长,飞行能力强。 一般中午时出巢,寻找女王蜂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雄蜂的食量大,工蜂根据繁殖的需要和巢内食物的多寡来决定雄蜂去留。

三、工蜂的形态及生活习性

1、工蜂的形态特征

工蜂身体最小,头部有一对膝状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作用。头部有复眼一对,有视觉作用:单眼3个,只有感光作用。工蜂有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适于咀嚼花粉;下颚、舌和下唇都延长并合拢成管状,适于吸吮花蜜。胸部有2对膜翅,有3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刷和花粉筐。体表密被细毛,便于黏附植物的花粉。工蜂腹部末端有蛰刺,与毒囊连在一起,一受到惊扰就用螫针刺敌并注入毒液于敌害的身体里,工蜂随后便死。

2、工蜂的行为特征

工蜂的行为非常复杂,具有复杂的信息交流方式,看似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和令人惊叹的建筑才能等。

(I)工蜂的信息交流方式一舞蹈。

斯培次纳是第一个唤起人们对蜜蜂传递信息注意的人,他叙述了蜜蜂舞蹈是一种传达流蜜的量以及花蜜来源地点的方法,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20年冯佛烈希出版了《关于蜜蜂的“语言”》一书,书中更详细的描述了蜜蜂的舞蹈之后,随后许多研究人员也进行了同样的试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由于冯-佛烈希研究贡献,他获得了1973 年的诺贝尔奖,他也是迄今为止蜜蜂生物学研究领域里惟一获此奖项的科学家。

(2)工蜂的行为变化。

蜂巢内外行为转变及其机制。作者在养殖蜜蜂实践中认识到蜜蜂所具有的分工行为并非蜂王“指挥”的结果。最新研究显示,影响工蜂由巢内活动转向巢外活动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据蜜蜂基因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采集基因是工蜂采集行为转变的遗传因素。在工蜂行为转变时大脑中for 基因表达增多,采集蜂for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哺育工蜂,而且for 等位基因的不同易引起采集行为的差异:同时,外界环境和蜂群对采集工蜂的需求也刺激for基因的表达。即外界大流蜜时,巢内哺育工蜂会提前参加采集活动;当巢内卵虫多而哺育蜂不足时,采集蜂也会转向巢内进行哺有活动。受for基因调控,采集工蜂有趋光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幼年工蜂只能在黑暗的巢内进行着无规律的活动,而成年工蜂的采集行为则表现为昼出夜伏,很有规律。

②蜜蜂生理学研究发现保幼激素是工蜂行为转变的标志,在工蜂正常发育过程中,JH含量增多,采集行为提早发生。

科学家们发现切除分泌JH的咽侧体可延缓采集行为的发生。工蜂飞行能力的转变及其机制。有研究发现工蜂飞行能力的变化发生在2个不同阶段,即羽化后3~4d及由巢内向巢外转变阶段,保幼激素影响工蜂飞行能力和代谢能力变化。有人实验证明切除分泌保幼激素的咽侧体的工蜂在第1次试飞时死亡率高于正常I.蜂;飞行速度和飞行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工蜂。

耐热性的转变及其机制。飞行肌肉之所以能耐受温度的变化,部分是由于细胞中表达的热休克蛋白(Hsp)所致。实验表明:环境温度达43℃或49℃时,工蜂脑部和胸部的Hsp显著增多。目前Hsp与表达飞行行为的关系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转变及其机制。蜜蜂基因组研究表明神经肽操纵着蜜蜂行为的变化。在视觉方面,工蜂通过复眼感觉细胞中的不同视蛋白的表达辨别各种颜色。opsin 水平因劳动分工不同而不同,采集蜂的含最高于哺育蜂。在嗅觉方面,基因组分析蜜蜂编码嗅觉感觉器的基因较多,可能与识别不同的生物素、家族信号、不同的花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