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爷大还是一品大(清朝王爷—清朝闲散王公待遇)
原创 青城历史聊斋 青城历史聊斋 发表于内蒙古
敬请关注 青城历史聊斋 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皆是笑谈
有网友看了《清朝的爵位制度——揭秘清朝有多少爵位等级》这篇后,想了解清朝闲散王公的生活和待遇,今天就应这位网友要求,捋捋清朝闲散王公的情况,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清朝开国初期,皇帝的家族成员,除了获了忤逆大罪的以外,几乎都授予了爵位。入关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族子孙不断繁衍,于是,围绕着与皇帝关系的亲疏、支派的远近和出身的嫡庶,在宗室内部发展起不同的等级来。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才明令颁行最新的爱新觉罗宗室十四等级封爵制度。
据清代皇族《玉牒》统计,有清一代,辅国公以上的人数有519位,封奉恩将军以上的人数有1580人,共2099人,约占皇族人数的5%,可见有爵位贵族在整个皇族人口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无封爵宗室为闲散宗室,在闲散宗室中,有的是有爵位者因犯过失而降削的;有的是根据爵位降等封授原则,凡镇国公以下妾婢所生子不受封;有的是在袭最低等的奉恩将军,除一子可以承袭原爵,余子均不受封。
皇族人员均由国家赡养,享受各种经济上的特权,除了宗室王公、将军享受优渥的高额俸银,领受庄园、壮丁外,闲散宗室均可以领取固定的赡养银米。康熙十年(1671)规定,凡闲散宗室年二十岁以上,及无父之子,每月发给养赡银三两,每年给米四十五斛;乾隆初年,财力丰盈,发给的养赡银较前从优,享赡年龄为十岁起,发给范围也有所扩大。宗室犯罪被流放后,考虑到其妻女生计艰难,由族长出具证明即可获得不等额的赡养银米。
以上是闲散宗室的固定收入,遇人生大事如娶妻、嫁女、病故丧葬等,均有赏赐。康熙五十五年(1716),宗室婚礼赏银由60两,提高到100两;丧礼赏银由80两,提高到120两。甚至对那些坐吃山空、卖掉田宅的宗室,也赏银200两置办房屋;遇到火灾事故,被烧毁房屋,每间补偿5两。除了这些规定性抚恤外,在宗人府的主持下,还有各种临时的赏赐。这些赏赐加在一起,只要没沾染上不良嗜好,不用劳动,足够一家人衣食无忧。
朝廷对宗室有如此多的赏赐,对其人丁的管理也是相当严格的,有独立和户籍管理体系和户口呈报制度。顺治九年(1652)规定,镇国将军以下的闲散宗室,由族长查明,照例开报送府,载入黄册。如迟误不报、报不属实者,对宗室本人和族长都会被从重治罪。乾隆三十九年(1774),将呈报新生子女次数,改为每季度一次。
清朝皇族人口呈报制度中,以出生登记最为重视,内容包括支派、旗分、佐领、祖父名、父名、妻室名分、外祖所属旗分佐领、姓名,母氏名、第几子/女、名字、出生年月日时、接生婆姓氏等。手续也最严格,并附上出生证明文书,有的还需要出具连保证明,用来证明子嗣关系,作为作保结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外族人员的混入,以保持天潢贵胄历代嗣裔血统的纯正。
随着国力渐衰,宗室人口剧增,对其的养赡开支,成为清廷的财政负担,进而走向恶性循环。清朝开国,靠的就是爱新觉罗子孙的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而到晚期颓废不堪,几无可用之人,也恰恰说明清王朝的气数尽了。
清代王爷们是如何消遣的?捧戏子,斗蛐蛐?
清代的王爷大多数都是富贵闲散王爷,他们从出生下来就是衣食无忧,就由清政府给拨款用度,而且受限于皇帝的猜忌,大多数王爷都不会从政,所以他们都有大把时间去消遣,可以说清代王爷的业余时间非常丰富,也非常会玩。
在清代王爷的品级是超品的爵位,但是清代历史上大多数王爷都是富贵闲散王爷,在政坛上没有太多权力,虽然待遇地位超品,比一品大员或者其他文武大臣都大得多,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并没有实际权力而已。
清代王爷的爵位传承除了极个别享受世袭罔替的亲王之外,其它的亲王爵位都是需要按级递降承袭。亲王的后代子孙继承爵位是需要递降的,也就是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就是郡王,之后递降到镇国公不再降级,而初始是郡王爵位则是递降到辅国将军不再降级。
所以这些王公贵族在政治上没有实际权力,再加上自由生活富贵无忧,就造成了他们很“闲”的感觉
尤其是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对皇权的强化集权之后,包括铁帽子王和其他一些亲王爵位传承的后人大多都只变成了富贵闲散宗室,他们不差钱,但是却不用工作,有大把时间去消遣,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大地主而已。
清代这些皇室宗亲看似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实他们的压力也很大,像那些享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还好一些,毕竟世袭罔替待遇谁也不能废了,而且他们传到后来大多与皇室都属于是远亲了,所以他们大多数时期也是绝少参与政治,大多只是享受包衣佐领的孝敬而已。
但这些皇室直系亲属晋封的亲王爵位就不那么好过了,他们或是皇帝子侄或是皇帝兄弟,按照皇位继承顺序来说他们排名还都比较靠前,所以他们最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活的也是比较谨慎,包括连选择消遣时间的活动项目都要更加谨慎,不然很容易失去一切甚至是性命。
在雍正对待政敌弟弟老八胤禩这些当初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进行了严厉且残酷的打击迫害,这也使得让后世的皇室直系宗亲更加害怕和敬畏皇权。
所以在乾隆朝之后,皇室直系宗亲不管是亲王也好还是郡王或者贝勒、贝子这些有爵位的皇亲大多都是尽量不参与政治,通过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消遣时间,转移皇帝对自己的猜忌。
清代的皇室成员自幼都会接受非常全面且系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因此很多皇室成员大多文武双全,在比如绘画和文学等方面都很高的造诣,清代的王爷们消遣时间的方式也有很多是比较高雅的,比如研究琴棋书画等各方面,所以皇室成员中出了很多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人才。
当然这些都是好学之人,也有一些不好学的人,擅长吃喝玩乐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更容易让皇帝放心,比如斗蛐蛐、遛鸟、玩鹰、边品茶边听书等等,这些都是清代时期皇室贵族用来消遣时间的经典娱乐项目。
这些王爷消遣时间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高雅,有的荒诞不羁,有的纯粹就是娱乐,可谓是多种多样。
爱新觉罗·昭梿是清代铁帽子王之一的礼亲王代善的后人,世袭铁帽子王礼亲王,他是嘉庆时期的礼亲王,也是清代历史上出了名的喜好文学,著书立作的王爷,是清代王爷高雅的消遣时间代表人物。
昭梿出生于铁帽子王府,一生可谓是富贵无忧,昭梿是绝少参与政治,他更多的是喜欢去茶楼喝茶听书,然后和市井小民侃大山闲扯淡,聊一些新奇的事情,每天把这些事干完,他就开始回家写书。
昭梿算是清代皇亲宗室中最好文学的宗室成员,他与当时的大文豪纪晓岚结为忘年之交,纪晓岚比昭梿大了40多岁,算是隔辈了,不过两人却以文学相交,成为了忘年之交。
除了纪晓岚,昭梿还与当时的大文人魏源、龚自珍以及袁枚等私交深厚,可以说昭梿一生就是喜好文学著书,这也是他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
即便如此昭梿最终还是因为某些事情丢了铁帽子王的爵位,这件事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当时爆发了天理教林清起义,天理教一度攻占了紫禁城,昭梿与还是皇子的道光旻宁积极组织王公贵族镇压天理教立下大功。
但是平定天理教之后,嘉庆大大表扬了道光,却严厉斥责了昭梿等王公贵族,认为是这些王公贵族惰性太强才导致了天理教攻占紫禁城的耻辱。
本以为立下大功能落点恩赐的昭梿反而被嘉庆严厉斥责,这个换作谁都会发点牢骚,昭梿就因为私下里对嘉庆发了牢骚传到了嘉庆耳朵里,所以昭梿就丢了铁帽子王爵位。
嘉庆了解昭梿发牢骚之后,故意找昭梿的毛病,最终将昭梿革除了礼亲王爵位,礼亲王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当然不能被废除,但是可以换继承人嘛,于是嘉庆废除了昭梿礼亲王继承人的资格,改由他的族弟麟趾出任礼亲王,这就叫废不了爵位,可以废了你。
从此之后昭梿更是无心政治,闭门著书,没事就是逛茶楼听书和别人侃大山,然后再回家写书,这就是昭梿的消遣时光,现代人说起昭梿关注的不是他曾经是礼亲王的身份,而是他的《啸亭杂录》作者身份。
昭梿所著《啸亭杂录》和《啸亭续录》是属于笔记式文学作品,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清代道光初年以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遗闻轶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宝贵史料。昭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著成此书,所记史事多不见于它书记载。
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而且昭梿所处角度也非常可观,所以后来的《清史稿》中很多资料都是取自于《啸亭杂录》。
可以说昭梿利用著书消遣时间,还顺道给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所以这个消遣时间的爱好还是非常不错的。
昭梿除了著书之外,还有一大爱好,也是嘉庆朝之后这些皇亲王爷们用来消遣时间的一大方式,那就是痴迷于戏曲,昭梿算是清代最早期的票友王爷,他不顾身份愿意与戏子结交,甚至拜师学戏曲,自昭梿之后,清代出了不少票友王爷,通过学戏曲来打发消遣时间。
历朝历代到了王朝统治中后期,都会出现宗室子孙繁衍,坐吃山空的现象。虽然清代不像明代那样,将国库收入的近一半拿来恩养宗室子弟,但总体来看,国家的经济负担依然很重。
清朝没有爵位的宗室,主要分为闲散宗室和四品宗室。有人可能对闲散宗室和四品宗室这两个概念不清楚。乾隆四十七年规定,凡年满20岁之康熙、雍正的子孙辈,给予四品顶戴、四品武职补服,称为四品宗室;其余在20岁以前去世的,或非康熙帝系的子孙则称为闲散宗室。
那么,闲散宗室和四品宗室有多少人呢?根据晚清《玉牒》上的记载,四品宗室人数共15147人,闲散宗室人数共19930人。虽然这些宗室成员没有爵位,但毕竟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所以他们的待遇要比一般的旗人还是要好得多。
四品宗室由于有虚衔,可以按照品级领取俸禄,此外他们由于是帝系,除了品级俸禄之外,还享有闲散宗室的所有待遇。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经济来源:
其一、俸饷部分
宗室领取俸饷始自康熙十年,给闲散宗室云骑尉品级俸禄。到了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又停给闲散宗室云骑尉品级俸禄,照披甲给食钱粮,即闲散宗室年满20岁,每月支给三两,每年给米45斛。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体谅宗室多子家庭,只给一份钱粮不足以养家糊口,自次年正月始年满10岁的宗室子弟给银二两。鸦片战争以后,朝廷财政拮据,于道光二十三年定例,凡宗室等年满15岁,给银二两。
从以上史料可发现,康熙十年给予宗室云骑尉品级和俸禄,应该是每年俸银85两,米42石。到康熙四十二年照披甲人给的是一年俸银36两,俸米22石。因此,宗室俸饷收入减少了一半以上。
康熙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宗室人口快速繁衍所造成的国家财政负担。又由于宗室家庭人口多,使得乾隆帝发给年满10岁宗室每月二两银。至道光朝改为宗室年满15岁才给予二两银,这也是财政短缺的权宜之计。
不过,宗人府核发养赡钱粮的对象为四品宗室或闲散宗室,并且仅限于居住在北京和盛京两地。若有人随父上任外地官职,则取消所食钱粮。
其二、恩赏银两
宗室成员的俸饷其实都还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皇帝的恩赏。清代对皇族的恩养几乎无所不至,凡遇红白喜事,即娶妻、聘女,或丧亡,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的银两。
康熙五十五年规定,宗室婚礼给银百两、丧礼给银120两,宗人府通过核查,只要申请人所开列的姓名、生年无误,即行发给。
恩赏的范围以宗室为主,倘若宗室兼一品、二品大臣、侍卫等,则不准给。其子孙,未分家者不准给;已分家者系闲散宗室则准给。乾隆十一年规定:“准薨故革爵之王公之子及革爵位之将军,准给予恩赏银。已寡之妾,随子孙同居者,身故亦准给。”
宗室领取恩赏银两的年龄,在娶妻的年龄规定是15岁以上,病故者必须在20岁以上才能获得恩赏银两。娶妻、嫁女赏银百两,娶妻的赏银不限次数,继娶、三娶,或再离婚再娶,恩赏银两减半。但娶妾则不能补助。同样的,妻室过世可获得赏银,滕妾去世则不能申请赏银。
除了例行的恩赏外,从乾隆十一年起,皇帝每年还要额外赏赐闲散宗室十万两银子,为救助宗室之意外事故,比如火灾烧了房子,宗室可以依照被烧房屋间数,请求赏银。
不过,意外事故毕竟不多见,宗室最需要的是赎买田产。清代皇族之闲散宗室自乾隆年间即开始经济恶化,由八旗族长呈报无家业,确无依靠,极为贫寒之20岁以上宗室,共有二百余人。
所以乾隆便先救助无所依靠并已年迈,或为孤儿又生计极为艰难者40人,每人赏银200两,支付各自族长、学长,使其购置房屋,以为产业。并规定宗室所买房屋,永不得典卖。
这种为宗室立产的恩赏银两到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每人的赏银改为188两,原先乾隆打算每年发给40名宗室的置产银两,可是越往后人数越多,支出的赏银也越多。
恩赏银两的经费并非来自内务府,而是朝廷按四季由户部拨给宗人府银库,每年少则数万两,多则数十万两。而宗室仗着朝廷有政策,有时为了几两殡葬银子便装死,叫老婆、儿子到宗人府报丧,骗取朝廷的殡葬费。
晚清时期,由于国库空虚,宗室成员乃至一般的旗人生计更为艰难,朝廷也不能足额拨付恩赏银,宗室成员也不得不自谋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