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刚柔并济的“环境医生”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
“3月27日,海口市空气质量指数(AQI)38,空气质量优……”打开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发布平台,数据在不断更新。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群人在高温与寒风中的坚守。他们来自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以下简称“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团队。这一团队女性居多,她们能爬上烟囱,为保证采集样品的准确性,可以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弹;她们高温天在猪场开展监测,即使头发“粘”上恶臭、身上停满苍蝇,也要拿到数据;她们有时“班味”有点重,那是因为要“嗅”出样品中的异味气体……
她们是刚柔并济的大气“环境医生”,也是日复一日在线的蓝天守护者。

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团队成员用设备监测空气质量。
“监测仪器不认性别,它只认专业精度与决断勇气”
她仰起头,金属爬梯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白光。安全绳勒进肩膀,监测仪器、记录本在腰间晃荡,汗珠顺着皮肤滚落。扭头望向数十米高的烟囱排出口,热浪扑面而来,烟囱外壁的亮银色油漆,经太阳照射反光,明晃晃让人很难睁开眼睛……这是曾钰蓉和同事们熟悉的视角——离天空最近,离污染源最近。
曾钰蓉是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的助理工程师,攀爬是她和同事们的“必修课”。
“2023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地表温度很高,我们的任务是爬上工厂的排气烟囱,对废气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回忆起当时爬烟囱的场景,曾钰蓉形容,“爬的过程中耳边只有风声和自己的心跳声”。

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团队在户外工作。
上烟囱,架好仪器,调试设备,手持设备采样,关注仪器数据……数小时后,曾钰蓉虽然感到双腿已几乎不听使唤,但下烟囱返回地面看到完整采样数据时,那种成就感瞬间抵消了所有的疲惫。
这样的户外监测场景,对于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团队来说,人人都经历过。
“当污染发生时,监测仪器不会识别操作者的性别,它只认专业精度与决断勇气。”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工程师许杏红说。
在她看来,在大气环境监测任务中,女性成员的角色从不被性别定义,专业能力才是唯一的标尺。“无论是坐在办公室解析百万量级的污染数据,还是绑着安全绳攀登数十米高的烟囱采集废气样本,我们和男性同事面对的是同一套技术标准,有一样的责任担当。”已入职5年的许杏红颇有感触地说。
大气环境监测人员,就像给地球“把脉”的“环境医生”,借助卫星遥感、地面站点和移动监测车组成的“大气CT网络”,24小时捕捉空气成分的细微变化。
“很多人以为我们的工作只是‘测一测PM2.5’,实际上,从SO2、NO2、CO、PM2.5、PM10、O3等常规污染物变化到温室气体浓度,从跨区域污染物传输到工业废气成分分析,都是我们监测的重要方向。”许杏红提到。
“每个月需要确定自己的鼻子嗅觉‘在线’”
作为“环境医生”,爬烟囱、采样、盯仪器是为了拿到可靠的数据,有了数据,才能更好地为大气环境“把脉”。
不仅如此,这些监测数据支撑着环保政策和企业减排方案的制定,甚至是极端天气预警,比如化工厂泄漏事故的及时处置,就依赖于监测站的实时数据追踪。虽然如今有自动监测设备,但传感器的校准维护、污染源的精准溯源、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都需要专业人员全天候投入。
2022年9月,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接到一项临时任务,到文昌某生猪养殖场开展大气环境监测。
“当时我和小红(杏红)接到通知出发,去现场采样,原以为一天就能完成的任务,延期到了三天,我们连衣物都没来得及准备。”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工程师林尤静说,到现场后,她们随即开始布设采样点位、调试设备、采集样本等。
一整天干下来,她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手晒到有色差,连吃饭都带着猪粪气息。“我们布设的点位有猪圈里的,也有猪圈外的,现场苍蝇乱飞,我们要盯着仪器,减少采样误差。”林尤静说。
采集到的样品要在24小时内进行鉴定,而且时间越早越好。从养殖场送回的样品,一部分被转交至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嗅辨师手中。

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团队成员对样品进行嗅辨。
“那次我们连续三天熬夜通宵,对几十个样品进行嗅辨,样品散发着刺鼻的腐尸味和猪粪味。”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工程师曾兆荷,回想起当时的嗅辨场景,下意识地抽了抽鼻子。
嗅辨,是大气室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内容。经专业考核、持证上岗的嗅辨员,也被称为“闻臭师”,他们需要用灵敏的鼻子“闻”出臭源的气息,“嗅”出异味气体。
“由于随时可能会有监测嗅辨任务,所以我们每个月都要确保自己的鼻子嗅觉‘在线’。”林尤静也是一名嗅辨师,她说,持证上岗的嗅辨师要满足不吸烟、不喝酒、嗅觉器官无疾病等条件,嗅辨前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不能吃有刺激味道的食物。
注入嗅辨气袋的臭气样品,通常按10倍、100倍、1000倍、10000倍等梯度分轮稀释。全员嗅辨结束后,进行下一轮稀释。每一种臭源样品需经过至少3轮嗅辨,根据嗅辨个人阈值可测算出臭气浓度。
“当时从养殖场送回来的样品,被稀释到10000倍依旧有味道。”曾兆荷说。
那会不会闻到出现工伤?曾兆荷笑着回应:“工伤倒不至于,但闻久了鼻子很容易疲劳,会有一种自己浑身都被这种味道环绕的错觉。”
“很高兴看到蓝天越来越清澈”
在日常工作中,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团队还要用模型预测未来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为公众出行提供参考。
采访时,曾钰蓉正忙着用电脑处理数据。“这些数据是各市县空气质量监测结果,需要每天及时处理。”她说,监测大气环境,与数据打交道是家常便饭。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监测与问题发现—预警预报—评价研判—工作响应”全链条工作机制,聚焦本地污染源,主动快速预报、分析、诊断、识别并应对大气污染,提升工作效率和精细化治理水平。
“一年365天我们轮流值班盯监测平台,看有没有异常数据出现。”林尤静说,值班时他们几乎电脑不离身,尤其是过年期间,白天黑夜都在盯着。
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团队像侦探一样分析污染物的“来龙去脉”,分析是本地排放还是跨区域传输。坐得住、有耐心、细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女性的细腻在其中化作了独特优势。
2月12日晚上,2025年海口元宵烟花晚会在海口湾拉开序幕。曾兆荷也在现场,不过不是去看烟花表演,而是去做空气监测。

2月12日(元宵节)晚上,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团队成员在海口湾附近监测空气质量。本稿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当天中午我们就开始准备,下午出发前往现场,布置了4个点进行监测,监测完回到家,已是凌晨一点多。”那天晚上现场人山人海,车开不进去,曾兆荷和同事抬着设备走到监测点位,遇到没电梯的楼顶点位,他们就背着设备爬上楼。
对她们而言,完成不同的监测任务,是一种磨炼。
“作为一名环境监测女性工作人员,在艰苦环境中作业确实充满挑战,但通过科学准备和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我们可以高效完成任务并确保自身安全。”曾钰蓉说。
长期与大气环境打交道,对未来的蓝天景象,曾兆荷有许多畅想,也有话想说:“蓝天,你好。很高兴看到你越来越清澈,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你继续见证我们的坚持和改变。”说这句话时,她犹如在与一位老朋友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