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创新活水浇出铜器产业之花
来源:【云新闻】
玉溪市江川区,因李家山青铜器而享誉世界。发达的制铜技艺历经几千年传承,经过铜匠和铜艺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淀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培育出了一批高端铜器企业,为铜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位于前卫镇小后卫村的云南春喜铜铜业有限公司,一件件铜器文创产品和铜器工艺品造型独特、做工精细。“我们的每件作品除了用机器打磨确保精细度和一致性,还要融入匠人独特创意与精湛技艺,经过上万次捶打才能完成。”云南春喜铜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边介绍,公司的铜器产品包括餐具、茶器、咖啡器等,以云端及云南的山茶花等为主题,用白铜、黄铜、紫铜经过手工或机械成型、旋压、切割、打磨、着色、铸造、焊接等环节,主要面向25岁至40岁中青年客户群体。

“这个牛虎铜锅是以我们的国宝牛虎铜案为启发而开发的,市场反馈很好。”吴边说。近年来,根据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春喜铜铜业积极拓展产品线,特别推出了碳炉等季节性铜器产品,研发出电碳一体锅。“要将铜工艺品推向寻常百姓家,就必须遵循‘科技+传统’的工艺原则,着力科研革新,使铜器生产工艺从单纯的文化传承走向多元化的市场。截至目前,我们已有260多个产品,大多是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渠道销售,去年的年产值已突破600万元。”

创新,为铜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水”。
在江川区三有铜器工艺品厂,工人们忙碌地做着裁剪、打磨、抛光等一系列精细的工艺操作。负责人杨志彦告诉记者,家里祖辈以手工制铜为生,传承到他们这辈,已从一家小小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云南首家集青铜工艺品、旅游工艺品专业生产的中型企业,年可生产各种产品5万多件,覆盖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实现了年产值近千万。杨志彦认为,江川铜器制作手工艺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希望这门传统的艺术能在更多人的努力下继续闪耀光芒,照亮未来的道路。

铜器不语,却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铜火不熄,正跃动着古今匠心的永恒对话。为确保“青铜+”产业行稳致远,江川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青铜器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深化铜器产业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做大做强铜器产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持续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截至目前,仅前卫镇就有10多家专业铜器制作企业,近百户人家在手工制作铜器工艺品,年生产能力达10多万件,产值上亿元,涌现出了一批云岭首席技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金属工艺大师、云岭工匠等优秀技艺传承人。

“在江川区,制铜主要集中在前卫镇,已经形成了斑铜、仿古、电铸、大件铸造四大工艺,其中斑铜工艺闻名全国,锻打、铸造技术领先全国水平。后卫村还被列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渔村成为了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前卫镇党委书记李春伟表示,下一步,前卫镇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把握好传统铜器产业的传承与创新,加快推进铜器产业集群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之笔,描绘多元化、高端化铜器产业集群发展“新画卷”,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一路生花。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茜 通讯员:李丹 李伟成
编辑:黄世俊
审核:黄芳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