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三代人49年爱心接力守护“哑巴叔”
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芙蓉村,苗寨的吊脚楼错落有致,与黛瓦白墙的新民居相互映衬。山间花香弥漫,山上茶树新芽初绽,处处洋溢着生机。村民龙美艳从厨房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用手比画,一边大声呼喊:“叔,吃早饭了!”67岁的龙奇军接过饭碗,脸上绽放出憨厚的笑容。这位被龙美艳称作“哑巴叔”的智障老人,在她一家三代人49年的接力守护下,走过了从濒临绝境到安享晚年的温暖人生。
危难之际毅然伸出援手
1958年,龙奇军呱呱坠地,然而先天性智能障碍却如影随形,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只能与同样智障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无法言语且没有名字,村民们都称他为“哑巴”。
1976年,命运的重击再次降临,龙奇军的母亲不幸病逝,18岁的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生产队的干部四处奔走,试图为龙奇军寻找收养家庭,却屡屡碰壁,无人愿意接纳这样一个“累赘”。
龙美艳的奶奶钟六云,是村里出了名的乐善好施之人。生产队长找到钟六云,恳请她收养龙奇军。钟六云内心十分纠结,自家生活本就艰难,吃饭都成问题,实在没有精力照顾龙奇军。但看着龙奇军那充满凄楚的眼神,她心想:“总不能让他饿死吧。”最终,钟六云下定决心,找回在外做事的29岁儿子杨龙清商量。
“按辈分,他是家族兄弟。当时我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员,学雷锋活动正火热,这不正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时候吗?我便答应了下来。”杨龙清回忆道。
杨龙清清楚地记得,他和母亲去接龙奇军时,龙奇军正蜷缩在地上,屋内恶臭熏天,先天性智力障碍使龙奇军无法表达内心的恐惧,长期的营养不良与缺钙,让他只能爬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杨龙清强忍着臭味,将龙奇军背回自家吊脚楼,自己棉衣上也沾上了粪便。这一幕,吓得年仅3岁的女儿龙美艳哇哇大哭。“这是叔叔,不要怕!”杨龙清安抚着女儿。
随后,一家人给龙奇军洗头、剃头、洗澡,把他收拾干净,还将仅有的换洗衣服给他穿上。杨龙清的父母上山寻找草药,熬水为他洗澡治病。
为了方便称呼,杨龙清和家人为龙奇军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龙奇军,寓意他能像正常人,甚至像军人一样威风,希望他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龙美艳(左)、父亲杨龙清(右)、龙奇军(中)在一起合影。
艰难岁月坚守不渝初心
当时,杨龙清在马堤铁工厂打铁,每月工资全部交给生产队。龙奇军成为家庭一员后,家庭经济负担越发沉重。
龙奇军刚到杨龙清家时经常拉肚子,把屋里弄得很脏。杨龙清的父亲杨进秋找来土方子,帮他治好了。家里养的几只鸡下的蛋,基本上都是给龙奇军吃。在杨龙清一家的悉心照料下,1979年,龙奇军竟能颤巍巍地站起来了。
1981年,杨龙清前往邻近的湖南省某乡镇林业站工作,他妻子也在湖南务农,但他们经常请假回家。每次回家,都会给龙奇军按摩腿脚,把自己的衣裤和鞋子拿给他穿,还把自己的房间让给龙奇军住。
家庭开支日益增多,杨进秋和钟六云便找更多活计,加班加点地做。尽管生活艰苦,他们仍想方设法买骨头熬汤给龙奇军喝,以增加他的钙质,还搀扶着教他走路,帮他缝衣、理发。

龙美艳帮“哑巴叔”理发。
“我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爷爷、奶奶照顾‘哑巴叔’,帮他打饭、准备洗脚水,教他洗衣服、洗脸。”龙美艳说道。1986年,杨进秋夫妇先后双眼失明,当时龙美艳年仅13岁。由于父母在湖南,照顾龙奇军的重担,大部分落在了她稚嫩的肩头。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只能撒谎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想读书了。其实我成绩是蛮好的,心里也还是很想上学的。”龙美艳回忆道。当时正读小学四年级的龙美艳,每天要做三餐饭,常常迟到,根本无心学习。最终,龙美艳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辍学回家,照顾爷爷奶奶和“哑巴叔”。在龙美艳心中,读书固然美好,但爷爷、奶奶和龙奇军都没有自理能力,照顾他们的责任责无旁贷。每当听到学校的上课铃声,她都会忍不住落泪。
龙美艳长大后也曾想过外出打工挣钱,甚至收拾好了衣服,可看着家中需要照顾的三个人,又实在舍不得,只能留了下来。那时候生活艰苦,粮食不足,就靠种红薯、马铃薯、玉米,将红薯和米混在一起煮着吃。
父亲杨龙清至今记得,有一天回家,看到美艳捧着一碗素豆角当饭吃,父亲、母亲和“哑巴叔”只是喝着粥,原来家里两天前就没有米了,煮粥的米都是借的。说起这件事,杨龙清眼角不禁泛出了泪光。
不离不弃书写人间真情
“哑巴叔”体质较差,经常感冒生病。为了更好地照顾他,龙美艳选择了招郎上门。1993年,龙美艳的丈夫入赘,丈夫也十分支持她,且非常孝顺。儿女先后出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喜气。
1995年,龙奇军去帮忙找猪菜时,不小心摔断了左脚,小腿骨头都露了出来。杨龙清从单位借了100多元钱,请来民间医生,才将骨头接好。此后8个月,龙美艳和丈夫每天将“哑巴叔”背进背出,全心照料。
1997年,杨龙清下岗后,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日子变得异常艰难。经过全家反复商量,决定将“哑巴叔”送到村委会,看看能否由村里人共同来照顾。
送走“哑巴叔”那天,天空下着毛毛雨。龙美艳和丈夫一整天都忐忑不安,多年来相依为命,如今要放弃照顾,实在于心不忍。天黑时,他们前往村委会看望,却发现空无一人。四处寻找后,在一座桥下找到了“哑巴叔”。只见他全身湿透,像小孩一样委屈地哭着。看到这一幕,龙美艳夫妇俩再也抑制不住情感,三人抱头痛哭。龙美艳对“哑巴叔”说:“我们回家,再也不分开了!”
在丈夫的支持下,龙美艳一家承包了村里的4亩多荒地,开荒种粮、种果树,还做起了小生意,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2003年,杨进秋和钟六云相继离世。临终前,他们反复叮嘱儿子杨龙清和孙女龙美艳,一定要做好三代人照顾龙奇军的准备,对他要有耐心,讲良心。“你们莫嫌弃,一定要好好服侍!”杨龙清和龙美艳点头答应。
2020年,龙美艳家的吊脚楼因修建龙城高速公路被征拆。后来,她和丈夫用补偿款在高速公路旁建了一栋三层新房。2024年底,一、二楼装修好后开始入住,三楼仍在攒钱装修中。龙美艳特意在一楼为“哑巴叔”留了一个房间,方便他出入。
龙奇军年轻时,常跟着龙美艳干活,帮忙挖点土、找猪菜、捡柴火,只是偶尔会走失,需要上山寻找。政府也给予了他“五保户”待遇。如今,龙奇军有时会在家里帮忙扫扫地。在龙美艳一家人的照顾下,他安享着晚年生活。
“几十年了,她比亲闺女还贴心。”村民陈秀德说,龙美艳为龙奇军求医问药、热饭送汤,农忙时自家农活顾不上,也要先安顿好老人。芙蓉村党支部书记陈锋感慨道:“她家的善举诠释了善良与担当,是全村的榜样。”
龙美艳的儿子如今在桂林工作,女儿在外务工。儿女小时候也常和“哑巴叔公”玩耍,现在工作后买了水果、糖回家,都会先给叔公吃。
龙美艳经常对儿子龙杨乔说:“要是哪天我们老了动不了,你就得接着照顾好叔公。”“你们都养了那么多年,要是真有那一天,我肯定会继续养的。”龙杨乔坚定地回答。
春去秋来,山风掠过层层梯田;岁月年年,吊脚楼里烟火如常。49年来,三代人用平凡日子里的点滴关怀,在苗寨深处书写了最动人的家风篇章:所谓亲情,就是将陌生人的冷暖,化作自家人的牵挂。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