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记忆 | 与时代同行 让“安居梦”照进现实

与时代同行 让“安居梦”照进现实
随着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的热播,淮南这座城市成了全国人民的“心头好”。
这部以何家六姊妹的成长为主线、横跨半个世纪的年代剧,用细腻的烟火气戳中观众泪点。剧中的何家六姊妹,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曾经为生活奔波的普通淮南人——她们挤过老矿区的砖瓦房,盼过单位福利分房,也赶上了商品房时代的风口。
安居乃乐业之本。何家从最初挤在老屋,到三代人各自安家落户,走过了一场跨越四十年的逐梦安居之路。而何家圆梦“安居”故事的背后,藏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淮南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频,以“为民”为出发点,以“安居”为落脚点,让“安居梦”照进现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的大潮终于冲破了住房分配的坚冰。那时的淮南,正悄然酝酿着一场住房制度的变革。1993年,当何家第二代陆续成家时,淮南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正式落地。就像剧中二姐所在的制药厂,当时就有很多职工开始用公积金贷款买下人生第一套住房。“每月存点钱,买房时能当首付,利息还比银行低,这账算得过来!”这是那个时代像何家文一样的职工的内心感慨。那时的公积金,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孩,虽摇摇晃晃,却承载着无数家庭奔赴新生活的梦想。
千禧年后的淮南,住房商品房化如火如荼发展,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剧中屡次提及的龙湖中心,便是那个时代住宅的典范,令人心生向往。镜头里的楼盘场景,引领着百姓追求好房子的步伐。“首付不够?用公积金啊!”“组合贷款听说过没?”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购房术语,在当年可是新鲜词汇。
剧中何家第三代买房时,剧情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化:90后表兄妹们不再挤破头抢市中心老破小,而是可以凭借住房贷款政策包,在配套齐全的新城区挑选优质住宅。这要归功于淮南公积金政策的与时俱进,政策惠及面从制度建立之初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逐步扩展到县区、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再到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如今的灵活就业人员也可缴存住房公积金,并有四分之一缴存者已经享受到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低息政策。“以前买房看存款,现在买房看公积金政策。”恰如弹幕里飘过的金句。
储公积金,筑幸福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淮南累计发放公积金贷款348.4亿元,帮助13.71万个家庭搬进了新家。这组数字中,很多是像何家子女般的普通职工。
如果说《六姊妹》前半部分讲的是“怎么住得上”,那么后半部分探讨的就是“怎样住得好”。无论是大姐慧眼独具,在繁华的香港街锁定一套心仪的三室两厅居所;还是五妹未雨绸缪,购置的高档小区住宅;抑或是剧中许多普通群众所在的养老社区,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拓展,更是生活品质的升级。
还记得电视剧中售楼部里的购房者请假跑住房贷款,排队办手续的窘态吗?如今公积金服务热情、贴心、周到,人们用手机点开“淮南公积金”小程序,刷脸就能办贷款。从“跑断腿”到“指尖办”,AI机器人“淮小金”上岗、全市通办落地,这些细节藏着民生服务的温度。就像弹幕调侃的:“以前办业务像过关,现在像点外卖”。
从“居者有其屋”到如今“居者优其屋”,上演百姓安居的进阶之路。数据显示,淮南公积金累计投入保障房建设的24.29亿元,相当于托起了2.26万个家庭的“优居梦”。
《六姊妹》大结局里,何家老宅拆迁改造升级,恰好暗合了淮南公积金“金徽为民”的党建品牌。这个从租用办公室起家,如今拥有近百人专业团队的服务机构,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账房先生”到“安居管家”的蝶变。凌晨亮着的服务大厅灯光,深入企业一线的政策宣讲,为特殊群体开辟的绿色通道,都在诉说着“安居密码”的来处。
当镜头扫过淮南新城区的天际线,万家灯火中藏着无数个“何家故事”。从砖瓦房到智慧社区,从福利分房到品质人居,这场持续三十年的安居革命里,住房公积金始终是那个低调的“最佳配角”。它不抢镜,却为每个家庭的人生剧本写下关键注脚;它不喧哗,却用777.42亿元的归集总额,在城市建设的长卷上勾勒出温暖的民生底色。
如今,站在田家庵区的高楼上远眺,既能看见《六姊妹》取景拍摄地老矿区的斑驳砖墙,也能望见淮南高新区玻璃幕墙折射的流光。这座城市的住房故事还在续写,而公积金制度就像永不谢幕的舞台灯光,始终为普通家庭的安居梦想照亮前路。正如网络观剧弹幕中的观众感慨:“房子啊,装得下一家人的笑声,才是幸福。”而让好房子响起更多的笑声,或许就是公积金这份民生答卷最温暖的注脚。
此专栏开设了投稿邮箱827060190@qq.com,届时芦村湾、安徽上甲、玉兔日化、花蜜家将为作者提供礼包一份。
配图 鲁晓聃等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