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螃蟹”的前海,还在不断前进
人们总说前海的楼是一夜间“长”出来的,却不知那些看不见的制度桩基早已在改革的土壤里蔓延。若论改革热词的出现频次,“吃螃蟹”“首个”“率先”这些创新词汇早已刻入前海的发展基因里。

制度桩基深植土壤 创新基因激活贸易新动能
“10年前我刚到这里时,前海综合保税区的前身前海湾保税港区业务体量只有几百亿元,如今变成几千亿元。”蛇口海关办公室主任吴立平曾向媒体感慨,增长背后是贸易便利化的持续改革探索。作为前海合作区建设的参与者,他也亲历了前海从制度创新试验田向规则示范区的演进轨迹。建设海运国际中转分拨集拼中心,提高企业全球揽货便利度;设立全球中心仓,多种物流及贸易形态可一站式完成;实施顺势查验试点,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在前海蛇口片区,国际航运贸易枢纽日渐畅通,跨境货物通关体系更加高效。“前海正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枢纽”。
2021年,宝安区82.75平方公里纳入前海。从此“前海的2/3落在宝安,宝安的1/5属于前海”成了前海宝安CP“名片”里的地理注脚,当前海面积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时,前海的使命更加重大,发展空间的扩容如何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势能?答案藏在改革逻辑的嬗变中——从政策优惠的1.0版到规则衔接的2.0版,再到标准输出的3.0版,前海的每一次跨越都在破解同一个命题:如何让创新方法论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同频共振。
在规则衔接层面,前海构建起覆盖多个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截至2024年年底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88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104项走向全国复制推广。2024年8月,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前海保税维修中心获批保税维修账册后落地前海。此前,这家公司的出口产品如需售后维修,要将零配件运到国外维修点,效率低、成本极高;保税维修业务落地后,各类产品就能在前海综合保税区内集中维修。这一模式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外贸空间提供了新机遇。保税维修只是前海探索制度创新的缩影。近年来,前海加速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重视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速推动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强化“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定位。这样的制度突破在2024年达47项,保税研发、全球中心仓等新业态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额突破5379.8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速超25%。而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更以189.1%的增速飙升至971.8亿元,亚马逊、拼多多等超40家优质跨境电商企业在此集结,将前海从“贸易通道”锻造成“价值链枢纽”。
规则衔接破壁立标 跨境司法构筑融合样本
制度桩基的延伸远不止于贸易领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前海通过法律规则衔接的深度探索,将“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差异转化为融合创新的动能,以“三个首创”构筑跨境司法标杆:编写大湾区首部法律衔接工具书,24项规则衔接体系为三地法律融合夯实地基;81名港籍陪审员参审千余案件,港澳调解员化解2811起纠纷,解纷成功率提升43.5%;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149件居全国之首,域外法律查明有前海“一中心两基地”的实践支持,让争议化解提速显著。为要素流动从“通道畅通”迈向“规则共鸣”提供了实践样本。“企业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时可以按照他们比较熟悉的法律解决纠纷,这样的实践让投资者感到安心。”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在提到前海法院时表示。
空间扩容催生聚变 制度势能重构产业生态
空间扩容催生的制度势能,在120.56平方公里的新前海全域激荡。扩区三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10%,企业数量从5.5万家跃至9万家,形成“8-3-18”产业生态:8大类“全球服务商”引进201家,三大平台集聚金融机构436家、法律机构245家,18个特色产业园区中融资租赁集聚区资产规模达2096.17亿元领跑华南。而在深港青年梦工场,“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1510”模式,让66家港企通过深港专家联合评审入驻,孵化团队融资超42亿元,港澳青年在此实现的不仅是创业梦,更是制度型开放背景下要素跨境流动的路径突破。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案例是,过往香港建筑业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跨境执业面临障碍,重要原因是内地与香港在工程建设领域执业资质、资格体系不同。而前海率先探索出台了对标清单,明确了香港哪种资质、资格对应内地哪种资质、资格,从而确定香港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在前海可执业的范围,打破了原先的执业壁垒,进而实现备案即可在前海执业。
“在制度创新领域,前海无论在金融、法治、物流,还是人员交往上,都已设计了完整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为物流跨境高效流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认为,自贸区未来提升的关键就是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产业为导向进行全链条、集成式制度创新,“自贸区要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去’,既走向国内,也走向国际”。
产城融合绘就湾区新景 开放门户锚定世界坐标

登上“湾区之光”摩天轮俯瞰,双界河上的一座座景观桥如同银链串起碧波,将前海湾滨水带连缀成流动的玉带。从宝安滨海文化公园观月台凭栏远望,摩登现代的前海湾天际线,玻璃幕墙在阳光的沐浴下折射出粼粼波光。“5号线直达桂湾站,出地铁口就是写字楼。”来自香港的金融从业者杨小姐表示,“午休时来海边散步已成习惯,下班顺路逛万象城采购晚餐食材,生活半径完全浓缩在3公里内。”更令她惊喜的是跨境医疗便利——在前海就诊可直接使用商业保险结算,“跨境直付省去了繁琐的报销流程,比过关去港岛诊所更高效。”

在潮间带生长出的新城,地标不断上新。大铲湾半岛西翼,腾讯前海总部“企鹅岛”,正重塑海岸线逻辑。这座占地约130万平方米的“海上硅谷”,预计一期今年6月启用,二期2028年建成投用,将成为容纳10万科创人才的数字方舟。向北,全球最大规模的室内滑雪场之一,轮廓酷似蓝鲸的“华发冰雪世界”即将跃出水面,43万平方米的钢结构穹顶下,国内首个83米垂直落差滑雪道,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开门迎客,南方艳阳里“四季飘雪”的景象将照进现实。

产城融合的活力更在商业脉搏中奔涌。随着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深圳大悦城今年开业,前海所在的宝中商圈商业体量将突破百万平方米,与空港会展商圈的冰雪IP形成“南北双核”。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210.30亿元,总量在深圳市各区排名第一,增长104%;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增速8.6%,每平方公里产出高达25亿元,诠释着“寸土寸金”的发展密度。
站在新起点,前海的探索继续走深向实,当改革从“闯”的勇气转向“立”的智慧,前海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注脚。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