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跳舞、绘画、下棋……兴仁市特色课后服务为学生打造多元成长空间

打球、跳舞、绘画、下棋……下课后,黔西南州兴仁市的校园依旧热闹非凡,丰富的课后活动为学生校园生活增添了色彩,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流下的汗水都是活力得到释放的最好证明。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黔西南州兴仁市积极探索多元化、特色化的课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将文体活动、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课后育人课程中,充分赋予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自由。学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下午4:05,阳光斜射进塘房小学,校园里人声鼎沸。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学校,从校门口到校园最高处散落着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上十处运动场地,目光所及都是学生们跑跳的身影。


足球场上,学生进行热身运动
“我超级喜欢踢足球,它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学习更轻松。”塘房小学的冯渝媛进入六年级爱上了踢足球,体育活动也让她逐渐明白该怎样面对挫折——只要努力,超过昨天的自己也是一种进步。
位于兴仁市巴铃镇的塘房小学是一所寄宿制村级完全小学。校长吴雄是个“名人”,21年前,他刚到塘房小学任校长,学校还只有一间破旧的瓦房,学生“躲学”问题突出。20多年来,为吸引孩子们上学,吴雄提出“以体育人”,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把孩子们留在了学校,也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

象棋社团

美术社团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唱歌
拓展课后服务宽度,是塘房小学多年来持续在做的事情。“学校现在开设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舞蹈、书法、唱歌、乐器、手工、象棋等20多个体育、文艺社团,每天下午一个小时进行社团活动,一个小时开展自主活动和专项比赛,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吴雄说,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在塘房,球场边的足球、篮球等各种体育器材从不上锁,方便学生随用随取;光是篮球场就有三个,分别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篮球架高度;下课铃声是一首歌,吴雄说,一方面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更重要的是让老师没办法拖堂。为了充分保障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权利,塘房小学还颁布了防止挪课的制度,遇到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学生们可以举报。

篮球课

不上锁的体育器材
学校476名学生,基本上都是住宿生。上午30分钟的大课间、放学后两小时,每天至少两个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让他们收获了好身体,全校找不出几个“小眼镜”,近视率低得惊人。
“丰富的体育活动也让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生们学习成绩大幅上升,也让孩子们建立起合作意识,树立了自信心。”吴雄说。
如今,塘房已是远近闻名的体育名校,周边乡镇的家长慕名将孩子送来。以巴铃镇为试点,兴仁市在全市全面铺开塘房模式,学校纷纷立足自身资源特色探索开展多元化课后服务活动和大课间活动,以体育活动为基础,衍生出文化、艺术等丰富多样的课后项目,推动课后服务由量及质转变,五育并举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特色激发学生活力
正是花开的季节,漫山油菜花迎风摇曳,桃花樱花芬芳扑鼻,兴仁市屯脚镇英才小学坐落在云揽花拥的鲤鱼村中,比春天更迸发朝气的,是英才小学的学生们。
大课间,竹筒的敲击声久久盘旋在英才小学上空,跟随音乐的节奏,学生们手持竹筒和竹片,整齐划一地旋转、跳跃,这是属于英才小学独特的风景。

英才小学学生在大课间跳起竹筒舞
五年级的杨华意是领舞的学生之一,“我很喜欢跳竹筒舞,这种舞蹈很优美。”杨华意说,所以她在社团课上学得格外认真。
“学校苗族、布依族学生居多,刚开始是几个学生自发地跳,但不是太会,我们就发现学生对竹筒舞很感兴趣。”英才小学少先队辅导老师杨芳介绍,2022年起,学校将竹筒舞社团纳入课后服务,由专门的老师教授、编排舞蹈动作,同时与舞蹈、健身操一起融入大课间,“因为和其他学校不一样,学生们非常喜欢竹筒舞。”

学生跳竹筒舞
杨芳说,竹筒舞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印记,曲调欢快、气氛热烈,不仅能锻炼全身,还能实现文化传承,是很好的运动项目。以竹筒舞为主要特色,学校还按年级分层开展滚铁环、游戏、篮球、足球、跳绳等体育项目,提升学生体质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师生压力,学生课堂专注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课后滚铁环
作为4A级景点,鲤鱼村经常承办全镇乃至全市的文艺活动,每年八月八等少数民族节日,大量游客涌入鲤鱼村,人们总会看到舞台上英才小学学生的身影。“学生们经常参加市里的汇演活动,有时也被邀请出去表演,走出去见到了更大的世面,这对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建立信心理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杨芳说。
以英才小学为缩影,近年来兴仁市发挥本地资源特色优势,充分发掘少数民族文化潜能,引入“阿妹戚托”等非遗项目,聘请传承人授课,以民族文化为杠杆撬动学生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

木桥小学的铜鼓课
在巴铃镇木桥小学,立足本地铜鼓文化资源,学校构建以“非遗传承+多元拓展”为核心的课后服务体系,开设铜鼓、泥塑手工、呼啦圈、乒乓球等10余个项目,覆盖全校98%学生,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的生动局面。


学生上泥塑课
少数民族教师担任起铜鼓辅导员,泥塑成为学生最爱的社团之一,为了上泥塑课,学生写作业都积极了,民族文化让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木桥小学校长余勇说,两年来,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有大幅提升,“明显感觉到学生们脸上的笑容变多了,上课回答问题也积极了。”
让学生都能“动”起来
傍晚,兴仁市第二中学八年级学生邱灵怡坐在樱花树下,细细地用铅笔勾勒一朵花的轮廓,这是一节写生课,她任凭想象在画纸上驰骋。
“我学画画很多年了,很高兴学校也开设了绘画课。”邱灵怡说,“学校的兴趣课很多,课后都可以来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方便。”


绘画课上,兴仁二中学生在写生
“双减”以来,为切实减轻学生压力,促进全面发展,兴仁二中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好每天的两小时,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绘画、舞蹈、书法、声势律动等二十多种课后服务课程。
“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兴仁二中教务主任张晶说,为此学校根据学生意向开设了尽可能多的课程,由学生自愿报名、自主选课,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声势律动课
针对初三学习阶段的不同,学校还将跳绳、田径等中考项目与课后课程相结合,对初三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同时,作为黔西南州足球二级基地校,兴仁二中还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足球专业指导,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和吸引力。
每天傍晚,欢声笑语充斥兴仁二中校园,学羽毛球的学生占了操场的“半壁江山”,敲战鼓的学生把鼓槌抡得震天动地,打乒乓球的学生打到天黑还意犹未尽,音乐擂台上歌声绕梁,足球、篮球比赛热烈进行……

足球课

羽毛球课
“通过比赛、演出、展出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也给了学生在学习之外展示自己的舞台。”兴仁二中校长周维说,通过不断实践,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升,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
近年来,兴仁市推动课后服务全面升级,以服务学生与家长为核心,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同时强化师资培训,提升课后服务管理与教学水平,保障课后服务高效、有序推进。学生身体强壮了,近视率、肥胖率大幅下降,学生素养也得到全方位提高。
贵州教育报记者 岳端
编辑 杨睿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