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投资省下来 风貌美起来

时间:2025-04-03 10:10:00

上东村的人工湿地里,种着菖蒲、美人蕉等植物。杨可 摄

“以前村里明渠多,污水直排,对环境影响很大。现在好了,用过的脏水都会被集中处理,排到河道里的水也很清。”谈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前后的变化,饶平县联饶镇山门村的村民蔡晓强十分欣喜。

蔡晓强所提到的,正是饶平县正持续铺开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项目。2024年以来,饶平县积极探索推进供排水一体化运营改革,同步抓好新建治理与老旧设施提升改造,加快总投资1.67亿元、涉及188个自然村的2024年饶平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项目(一期)建设,目前已实现全县农村污水治理率达82.56%。

值得一提的是,饶平县在治理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精准制定“一村一策”,并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走出一条“节省投资、提升风貌”的农村污水治理新路子。

●南方日报记者 杨可

通讯员 饶宣

生态改造▶▷

臭水池变景观塘

说起饶平县大埕镇上东村,“池子很多”是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但它的另一面却是——因缺乏治理,不少池子都变成了臭水塘。“村民有时会把生活用的脏水倒在池里,池面总漂浮着杂物。一到夏天,每次经过这里都要掩着鼻子。”上东村村民陈先生说。

变化,出现在饶平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项目的实施。

实地调研,摸清实际情况,是实施项目的第一步。上东村不仅池子多,人也多——常住人口达4600人,且村内房屋密集、巷道窄小。“如果沿用传统的污水治理模式,无疑需要耗费巨资来建设管网及集中式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面积的破路埋管对村民的生活影响较大。”项目技术单位专家、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林伟仲表示。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上东村决定摒弃传统集中式处理方案,因地制宜将村内原有排水管渠及闲置臭水塘利用起来。首先是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排水体系,将原有的明沟改暗渠,并疏通原有的排水暗管,以此有效缩短新建管道的铺设长度与埋深。这一思路,节省了4.2公里污水管道建设费用,总投资由1650万元减至769万元,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

在此基础上,对当地16个池塘的塘泥进行清淤并改造成生态塘,引入睡莲、再力花、黄花鸢尾等多种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降解水中污染物,并通过增设太阳能曝气设备提升水中溶解氧,以此有效改善池塘的厌氧环境,减少水体发臭现象。“相当于在池子里构建一个自净能力强的生态系统。”林伟仲说。

对于不同的池子,项目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像水深半米至1米的池子,会在池边种上挺水植物;但如果在水深较深的池子,挺水植物很可能“挺”不起来,那就得在池子中间放置生态浮床,让水生植物“浮”在浮床上。而对于藻类较多的池子,则在池里养爱吃藻类的鲢鱼、鳙鱼,防止池塘发生水华现象。

“对池塘进行改造后,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而且,生活污水经过简单处理,可实现多级利用,变废为宝。”林伟仲介绍,村内多数住宅都建有三级化粪池,且部分村民仍有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的习惯。生活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用来浇灌菜地,作为源头一级利用。而未利用的污水则通过暗渠、暗管集中汇入改造后的池塘,经由池塘这套如同“滤芯”般的生态系统,污水能在池塘中得以消纳,作为景观补水,实现二次利用。村民可以利用这些水进行菜地浇灌,也可以直接灌溉农田。为此,他们也特地在池边增设取水口,方便村民取用。此外,池塘里的水也会通过灌溉渠流经农田,完成污水的第三级利用——农业生产利用。

不过,由于村民以出海捕鱼谋生为主,几乎半居住于渔船,实际污水产生量较少。但在节假日、休渔期等人口激增的时段,产生的污水又会超负荷。怎么办?上东村巧妙地在南、北两个片区的下游处各设一座人工湿地,当污水超负荷时,不至于因消纳处理不及时而再次形成黑臭水体。

“这些处理思路,通过景观生态与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融合,既实现了污水治理的目标,提升了人居环境,同时充分尊重了村民生活习惯,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及幸福感。”林伟仲说。

如今走进上东村,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漂浮着杂物、散发着臭味的臭水池,而是一个个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塘。一有阳光,太阳能曝气设备就会喷出小喷泉,与水面上的美人蕉相映成趣。而在另一边的人工湿地也可以看到,经由出水口排出的水清澈见底……眼见这一切,陈先生十分满意:“池子变干净了,空气也更加清新了!”

分区治理▶▷

年运维费用减少70%

与陈先生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联饶镇山门村的村民们。

在山门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一个小型的“小花园”十分显眼。“花园”里,分别种着再力花、红花美人蕉和菖蒲,形成颜色各异、错落有致的景观。其实,这是该村在西片区新建的微动力处理设施,也是山门村依照“一村一策”实施的生活污水处理“新法”。

与上东村的“人口大村”不同,山门村常住人口约1600人,分别聚集在东、西两个片区。此前,该村已建成一座村级污水处理站,计划服务于整个村子。但该村日常产生生活污水量约为90吨/日,而处理站设计处理规模仅为50吨/日,无法满足全村污水处理需求。

对此,山门村根据东片区常住人口约900人、西片区常住人口约700人的人口分布特点,采取“分区治理”的思路,将原村级污水处理站的服务范围调整为只服务东片区,并在西片区重新建设一座设施。

据林伟仲介绍,用于东片区的处理设施采用的是“AAO+人工湿地”工艺,即通过厌氧、缺氧、好氧三个阶段的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氨氮、总氮和有机物,再通过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使用的仍是传统动力工艺,存在操作管理复杂、运维费用高等问题。西片区所建设的则是采用“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工艺的微动力处理设施。虽说是“微动力”,但由于该设施以生态技术为主,处理能力能达到40吨/日,比起传统动力工艺更加简便高效。

生活污水进入后格栅池后,其中大部分漂浮物会被截流,随后再进入调节池进行厌氧处理、水解酸化处理,再进入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采用填料与植物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等污染物,能够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这一做法,最大特点就是‘省’。”林伟仲表示,人工湿地微动力设施与AAO设施相比,建设成本降低了约40%,年运维费用减少70%,同等规模下电费降低了约95%。“低运维成本,将保障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实现‘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省下来的还有污水收集方面的成本。与上东村一样,山门村同样利用原有排水系统,采取了“明沟暗渠化改造+管道铺设”的方式,不仅显著降低管道铺设长度、减少路面开挖现象,也节约了40%的管网投资。

“分区治理”的措施之下,如今山门村两片区污水均实现100%达标排放,日均处理能力达90吨,完全覆盖全村需求。

对于这一变化,在村里土生土长的蔡晓强感受很深。他说,山门村沟渠多,以前常有发臭现象。但现在,走遍全村都不再闻到任何臭味。他还特意到排放口观察,发现排出去的水都很清。“现在住在村里,安全感、幸福感都满满的!”

改革引路▶▷

40多天内从“零”开始搭建公司

上东村、山门村水环境的由浊变清,得益于饶平县积极探索开展的供排水一体化运营改革。

饶平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股负责人洪楚钊介绍,该县供排水管理曾存在“九龙治水”、权责模式的历史难题,涉水事务公司也普遍存在资产较少、体量较小等瓶颈问题。

对此,饶平县以集成式思维推进改革,在40多天内从“零”开始搭建起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公司——凤江水务公司,并理顺运行管护机制、整合涉水资源资产,破解了涉水事务“多头管理”问题,并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推动该公司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后续管理和运营管护。

在饶平县的推动下,由该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单位及借款人的“2024年饶平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项目(一期)”在统筹各类资金9088万元的基础上,成功获得省农业发展银行授信1.33亿元。今年,该项目又统筹中央资金911万元,并积极申请地债、国债等资金,争取政策性贷款支持,使涉水事务公司“有项目、没资金”问题迎刃而解。这一改革经验,还成功入选全省10个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

一系列改革硬举措,释放了发展活力,也令各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项目按下“快进键”。据饶平县凤江水务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滨介绍,饶平县按照“边设计边推进”的思路,缩短前期时间,通过合理协调,让班组提前进场,并将项目划分两个标段同时作业,实现多个片区多点同步施工。与此同时,通过组建县镇村工作专班,加强督导协调,确保施工“无障碍”。

在这一思路的推进下,2024年222个村污水治理任务于当年10月完成,2024年底提前启动的2025年275个村污水治理任务,目前也已提前完成66个村,剩余将争取在4月底基本完成。“届时,饶平县农村污水治理率将达100%,提前一年多完成2026年的目标任务。”

在“快”的同时,饶平县还聚焦于“省”。该县优先采用资源化、明沟暗渠化等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原有池塘,巧妙将部分人口近万的大村“化繁为简”实施资源化治理,走出一条“节省投资、提升风貌”的农村污水治理新路子,预计节省工程建设成本约1.42亿元。

对于如何用好这些设施,饶平县也已想在前头。洪楚钊表示,该县已出台《饶平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工作方案(试行)》,实现“建设—运营”有效衔接。每年,将由县级统筹运维资金500万元,采用兜底加激励模式,落实运维管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