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市公司理财变奏:结构性存款占比下降

时间:2025-04-05 02:36:00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开年以来,上市公司相继发布2025年委托理财计划。其中,全年委托理财计划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屡见不鲜,甚至多家企业计划认购规模超过300亿元。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的意愿持续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502家上市公司合计认购理财规模达1859亿元。其中,约729亿元来自企业自有资金,同比增幅达20.5%。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上市公司对理财配置的需求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分化并存的格局。从配置策略来看,上市公司风险偏好分层,结构性存款依然是机构投资者理财配置的主力,但从存款转向主动理财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固收+”策略的理财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增配红利股、可转债等资产的“固收+”产品,在提升收益方面竞争力更为凸显。同时,上市公司愈加注重多元化配置,将资金分散投入到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中,以降低单一投资的风险。

资金留存意愿增强

年初以来,已有近十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2025年委托理财规模超过百亿元。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上市公司对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需求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分化并存的格局,低风险、短期限产品仍是主流配置方向。单家上市公司认购金额超百亿元案例显著增多,反映出对现金流集中管理的需求增强。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也强调,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对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一方面,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现金管理工具的收益水平相对较低,而购买理财产品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对于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可以更好地管理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认购规模来看,虽然总体规模萎缩趋势未减,但单个企业认购规模上升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共有502家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合计认购规模1859亿元,同比降幅达18.7%;认购规模超过2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13家,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从资金来源看,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购买理财的规模持续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上述502家上市公司认购的1859亿元理财产品中,来自企业自有资金约729亿元,同比增幅20.5%。相比之下,2024年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认购理财规模大幅缩减。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认购理财规模达4419亿元,其中自有资金1946亿元,同比降幅达70.6%。

上市公司认购意愿逆势上升,尤其自有资金占比增加的原因何在?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经济复苏动能仍待激活,多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有限,导致其资金留存意愿增强,部分上市公司对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需求旺盛。

中金公司在最新发布的《资本开支的“退”与“进”》报告中指出,过去3年间我国部分产业需求侧修复偏弱,上市公司逐步去产能,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2024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非金融企业资本开支同比下降7.9%,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速也从高位继续回落,结合近期正在披露的2024年年报,这个趋势仍在延续,意味着去产能已经走到关键一步。“我们认为企业在未来两个季度或仍将压降资本开支。从大类行业维度,较多领域的资本开支及产能扩张速度均出现一定下滑。”

企业资金留存意愿增强的背景下,面对营收及利润下滑的压力,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更愿意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寻求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最优解。

结构性存款仍是主力

从配置结构来看,结构性存款仍是上市公司资产配置的主力军。根据Wind数据,截至4月2日,上市公司认购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118.6亿元,占总规模比60.2%,较去年同期减少近4.6个百分点。尽管结构性存款规模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类型的产品仍有绝对优势。

在梁斯看来,结构性存款更加稳定,在符合上市公司对资金安全性的刚性需求条件下,收益率普遍相对可观。此外,结构性存款期限灵活,能够满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不过,整体来看,存款规模下降已是大势所趋。年初至今,除通知存款外,其他存款类产品的认购规模均出现同比下滑趋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上述502家上市公司认购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和通知存款金额分别为100.8亿元、35.3亿元、1118.6亿元、61.1亿元。其中,通知存款同比增加12.2%,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同比降幅分别为39.7%、79.7%、24.5%。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5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两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74万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1万亿元。

存款利率持续下调是上市公司存款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理财公司业务人士透露,去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和单位的存款利率也降至历史低位,导致原来比较受企业青睐的稳健、流动性产品优势不再,上市公司转向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闲置资金配置的意愿正在逐步上升。

根据Wind数据,截至4月2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和投资公司理财的规模分别为141.4亿元、151.3亿元、31.2亿元。其中,证券公司理财和投资公司理财同比分别增长18.6%和54.1%。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表示,2024年4月开始,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的认购规模和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或是由于2024年4月监管叫停“手工补息”后对公存款的收益率整体下行,吸引力减弱。与此同时,2024年债牛行情下固收类银行理财收益表现稳健,对上市公司吸引力增强,这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配置策略从存款转向主动理财上的变化。

从银行理财的投资情况来看,2024年配置银行理财的机构投资者呈快速增长趋势。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5 亿个,较年初增长9.88%。 其中,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29万个。

林先平也指出,与往年相比,上市公司在规模、认购产品类型、配置策略等方面更倾向于购买期限短、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同时,上市公司也开始更加注重多元化配置策略,将资金分散投入到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中,以降低单一投资的风险。

梁斯进一步强调,上市公司对委托理财的配置策略呈现出风险偏好分层,流动性管理精细化的特征。“部分企业资金投向主要为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等产品,期限以3—6个月为主,匹配企业运营周期。部分企业可能会增加信托、券商收益凭证配置。”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表示,在产品偏好方面,通过观察部分2024年以来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认购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可以发现,产品大多来自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等国有、股份大行。大多倾向认购包括现金管理类在内的短期固收类理财产品,对资金流动性诉求较高。

从产品供给层面来看,近来资管机构面向机构投资者的产品体系布局也愈加积极。以银行理财为例,崔盛悦表示,银行系理财公司近年来面向机构客户(含“机构”和“机构与同业”类产品,不包含同时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产品,因此与机构投资者实际购买产品统计存有一定出入)发行的理财产品自2024年以来持续增加。

崔盛悦透露,2023年,此类产品每月发行数量大多在150款左右,自2024年以来逐渐增加到每月200款以上,2025年3月共发行了340余款,反映出针对企业闲置资金的理财产品供给力度正在加大。

从产品表现来看,崔盛悦表示,截至2025年3月末,银行系理财公司面向机构客户的产品存续规模在1.56万亿元左右,较去年同期上升0.22万亿元,涨幅达16%。固收类产品占比在六成以上,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三成左右,整体一个月及以下期限产品占比近七成,产品流动性诉求较高。

“从业绩表现来看,截至2025年3月末,面向机构客户的公募、人民币类产品的总体平均近1月年化收益率在2.23%左右,其中固收类产品达2.36%,混合类产品在1.97%左右。”崔盛悦指出。

林先平进一步强调,当前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更青睐于购买低风险、流动性强的理财产品,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理财产品和配置策略,以实现更好的资金管理和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