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人为本 以“仁”为美

时间:2025-04-09 08:40:00

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本,以孔子的“仁”为核心思想构建“仁之美”传统文化动态课程群,努力培育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烈社会责任感、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人才。

“仁之美”传统文化动态课程群以“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为三大主题,主要包括三大类校本课程——以“仁者山智者水”为主题的自然美课程、以“德不孤必有邻”为主题的社会美课程以及以“成于乐”和“游于艺”为主题的艺术美课程。

自然美课程涵盖“诗话节气,赏四时之美”“寻文化字,感山河之美”“感恩万物,觅自然之美”“身体力行,悟劳作之美”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命之美。

学校与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孔府、孔庙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通过创建“美育+”社会实践矩阵持续开展“走近孔子”“对话论语”等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圣贤之美、和谐共生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社会美课程包含“诵经典”“习礼仪”“做君子”等课程内容,通过深入挖掘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元素与价值力量。

在课堂上,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重民本”“尚和合”等核心思想理念、“爱国情怀”“荣辱观念”等中华人文精神以及“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切实提升了审美素养,创新创造活力被激发。这表明,课程回归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本质。

艺术美课程覆盖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影视等艺术门类,包含八段锦、葫芦丝、陶笛、版画等特色课程,旨在将艺术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的培育和中华美育精神的涵养融合,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将“仁之美”为代表的中华美育精神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彰显了中华美育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内核,鼓舞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审美自信。

以版画课程为例,教师不仅鼓励学生通过线条与色彩的交织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素养,使学生的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中得以净化,美好的情感得以升华。在集体创作《孔子的故事》版画系列作品时,学生细腻刻画了孔子谦逊好学的伟大形象,生动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智慧光芒,深刻体悟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儒家思想精华。该系列作品获得2024年“中俄儿童美术创意节”中国优秀作品奖。

“仁之美”课程群促进了文化认同的深层建构,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形成“文化基因”,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精神根基。

近年来,学校育人成效显著,学生人文素养显著提升,艺术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27个。学校获评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形成可复制的“大美育”实践模式。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9版

作者:时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