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苏南京:650岁明城墙春潮涌动

时间:2025-04-05 20:09:00

来源:【紫金山新闻】

“站在城垣之上,俯瞰金陵春色如许,历史与当下在此共鸣。”4月5日,河南游客王宇游览南京城墙后,在社交平台把这里列入“必打卡清单”。这个清明假期,南京城墙再度迎来客流高峰。游客们或携家带口,或邀三五好友,登上城墙。古朴厚重的城墙砖、雄伟壮观的城门楼,与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清明小长假,南京城墙迎来客流高峰

城墙之美,世界看见。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城墙接待游客超过665万人次,火爆出圈。南京城墙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城市的山水之间,让游客在领略金陵风光的同时,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2024年,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将南京城墙为代表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历经650余年风雨的明城墙,正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引擎,书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答卷。

南京城墙航拍图

日赏春色夜游光影,历史文脉撬动文旅热

春日暖风悄然拂过金陵大地,明城墙浸润着花香。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看花影攀上城垣,听燕语云中呢喃,一场“春日花事”好不浪漫。

夜间的城墙又是别样魅力。“一南一北”两条城墙夜游路线,将城市文化地标串联成一条美丽的“古城项链”。

“南京有城门,首推中华门……”伴随着一段欢快的南京白局,大型沉浸式体验夜游项目《心印·中华门》让“夜赏城墙,所见所听皆是历史”成为安徽游客曹然的新选择。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京城城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内瓮城”之称。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完演出,登上城墙,可以俯瞰秦淮河的诗意流淌、大报恩塔的绚丽夺目、老门东的灯火璀璨。城墙上的光影装置,将古代防御工事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心印·中华门》

登上解放门便是台城。台城是明城墙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周边有玄武湖、紫金山、鸡鸣寺相伴,尽显南京“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可谓“金陵观景C位”。“东风夜放花千树”,夜幕降临,沉浸式光影秀“筑影台城”带游客开启一段如梦如幻的夜游之旅。在这里,可以看到“Ming胜古迹”、体验“飞花漫步”、来一场“流光幻梦”、更可“觅迹怀古”。

“只有不断创新文化体验新场景、新空间,才能为南京城墙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让历史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说。

是明城墙,更是“民城墙”。

巍峨矗立650余年的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利用城墙本体建筑特点,在城墙沿线的中华门藏兵洞、南唐伏龟楼遗址、清凉山石头城遗址等遗产点设置展览空间,打造南京城墙“沿线展览聚落”;与英国约克城墙举办“双城”展览,梦幻联动;在城墙上办起音乐节;连续10年举办“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传递城墙和城市的浓厚温情……城墙对人们的意义早已不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民俗和节日,而是浸润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

巨幅春联亮相中华门。

南京城墙的火爆出圈不仅体现在日益增长的客流量上,更是撬动其他消费增长。城墙文创以及城墙景区周边的商店人气火爆,“文化+商业”,将客流转化为消费流。

科技织网大众参与,协力守护城墙“健康”

如何关照650多岁城墙的“健康”?答案就藏在南京城墙的外墙上。不少细心的市民会在外墙发现一些灰白色的细管,下面还连着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这个便是自动化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又实时传输到哪里呢?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负二楼,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屏上,密密麻麻显示着各类数据,这是南京城墙检测预警平台。

“在南京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并将监测图像接入拥有8个子系统、57个功能模块的监测预警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对各类数据如数家珍,他表示,这套系统集监测与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与管理、动态监测与预警、数据分析与评估、工作监管与业务管理等于一体,自投入使用以来,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定期采集城墙数据、分析变化,排查了上千个风险点,筑牢了城墙文物安全防线。

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

城墙本体因为气候、环境、植物等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除了科技手段,人防的补充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每隔几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都会有专人“巡墙”。“就是给城墙‘体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依靠机器监测,人工巡护在日常监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京城墙由城砖和条石砌筑而成,砌筑城砖之间的粘合材料由于数百年来的风吹日晒,逐渐风化成适合植物生长的有机质,当植物的种子落到城墙上就能扎下根,并随着泥土的走向四处生长,有些植物的根系较粗,就会在墙体内部对城砖形成挤压,导致其松动产生裂缝。这就要靠经验丰富的巡护“老把式”及时发现、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对城墙的保护远不只在于现有的本体,也不仅局限于文保工作者和志愿者,更需要激发全社会对城墙的保护、热爱和传承。

从2016年起,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公益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散落城砖的线索,并对提供线索的市民进行奖励。目前,通过社会线索征集,累计收集的城砖超过50万块,被用于城墙本体的修缮维护或科研展示,对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城砖回收现场

“城砖代表了历史,失去了就不可再生”“我把‘回收城砖、守护城墙’视为己任”……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八周年成果展上,一块块根据市民提供线索找到的城砖增添了“温度”,成为“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的生动注脚。

新建筑与古城墙“相望”,过去与当下“对话”

“爸爸你看,制作这块砖的匠人和我的姓氏是一样的!”4月5日下午2点,南京城墙博物馆“一砖一石,众志成城”城砖展示厅,一名小学生兴奋地拉着身旁的爸爸,一面由700多块明城砖构成的“砖墙”成为近两年的新晋“顶流”。

这对父子在显示屏输入“Lu”,屏幕右侧显示“鲁文昌”,点击该姓名,进入详细页,一行文字出现:“鲁文昌——总甲鲁文昌甲首陈可用小甲夏十五作匠袁兴造砖人夫夏奇峰”,并显示该城砖位于展厅第6行第106列。

“在明朝,城砖烧制有着一套严格的‘责任到人’的‘物勒工名’制度,即要求各地在城砖上刻制府、州、县、总甲、窑匠、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等,至少5至6级的责任人名单,多的甚至有9级。”旁边一名工作人员解释道,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明城砖的数量可能多达3.5亿块,产地涉及明朝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30多个府州的170多个县,目前发现的城砖中的姓名几乎涵盖了百家姓中所有姓氏。

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呈墙”为设计理念,现长25.091公里的南京明城墙,就是博物馆最大的“展品”。

依傍中华门段城墙而建的南京城墙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与遗产本体融合,甚至制砖的砖窑也“搬”进了博物馆。“来南京城墙博物馆看什么?我们要让每一个踏入博物馆的参观者,感受到城墙与人的连接。”马麟说。

博物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不仅展示了历史,更是人们共同参与、分享记忆的空间。

南京城墙博物馆持续推出优质展览,举办《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温度精粹展》《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等特展,上线数字展览,打造“永不落幕”的展厅,并依托城墙沿线空间,举办《城城垣垣小讲堂:跟着诗文游城墙》《明都盛景——明初南京的城市与生活景象》等临展,还以联合办展、文物借展等方式,与更多国内外博物馆等建立合作,扩大博物馆“朋友圈”。

站在城墙看风景——瓮城脚下,矗立着平面呈L形、错落有致的博物馆;站在馆内看城墙——目之所及是绵延的中华门段城墙。这是新建筑与古城墙的“相望”,也是过去与当下的“对话”,更是南京回望历史、走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鲁舒婷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