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湘东:以绿色转型破局 书写生态与发展的双赢答卷
走进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曾经浓烟蔽日的工业场景,正被绿树成荫的科创园区取代;传统高耗能的陶瓷产业,正蜕变为绿色科技集群。这片承载着百年工业记忆的土地,正以“科技引领-政策赋能-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书写着资源型城市绿色蝶变的新范式。

破茧重生 传统产业绿色觉醒
在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高达15米的除尘设备正有序运转。这家从化工填料起家的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持续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已蜕变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萍乡工业绿色升级的标杆。
“我一直坚信,做了就有可能,不做就一定没可能。”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乃乔表示,公司每年将利润的20%投入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占比达60%,并与中科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建立深度合作。例如,与上海大学联合研发的“高温一体化烟气处理装置”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超1亿元,成为工业窑炉超低排放技术的标杆。目前,企业拥有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无独有偶,从传统制造到环保工程总承包,萍乡市华星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两次战略转型,从传统化工陶瓷企业跃升为环保科技“领头羊”。其转型路径不仅彰显了企业前瞻性布局,更成为地方产业绿色升级的生动样本。
“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的核心引擎,我们与清华、昆工等高校的深度合作,就是要让实验室成果走出象牙塔。”萍乡市华星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明介绍到,作为下埠镇的老牌企业,在下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不仅完成了从传统化工陶瓷生产到环保工程技术服务的转型,更是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其中,“一种利用赤泥对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创新生态 政策赋能激活转型动能
近年来,下埠镇以《工业强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为纲,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精准服务多维度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实施技改扩能。
政策方面,对税收超额增长企业给予奖励,推动群力填料、百兴化工等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0%;要素保障上,优先保障民企用地需求,完成610亩土地征收和319穴迁坟任务。支持产学研合作,2024年申报专利18项,全社会研发投入1.5亿元;服务机制上,组建企业服务专班全年解决85项问题,班子成员走访企业300余次,开辟绿色通道助力4家民企技改升级。2025年计划新增规上民企3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实施"民企护航行动",推行"全程代办"服务。
集群突围 打造环保产业全链条生态
下埠镇通过盘活园区闲置土地,推行“腾笼换鸟”战略,引入恒意新材料等新兴企业,补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传统产业与战新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托"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组建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招商专班,全年开展产业链招商15次,促成恒意新材料二期、窑嘉瓷业等优质民企项目落地。
在技术创新维度方面,下埠镇以普天高科、华星环保为龙头,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余家高校院所,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关陶瓷窑炉超低排放、工业固废资源化等15项关键技术。通过设立专项转型基金、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已推动23家传统企业完成绿色改造,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环保产业集群。
2024年下埠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3.56亿元,营业收入35.02亿元,同比增长4.42%,为工业强镇建设筑牢民营经济基石。2025年度工业强镇大会上发放76.6万元惠企资金,重点奖励纳税突出、创新引领企业。近三年累计兑现税收补贴、科技创新补贴超200万元,树立了“大抓工业”鲜明导向。
站在百年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汇的转折点上,下埠镇的转型实践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账。当曾经浓烟蔽日的工业场景被超低排放技术、赤泥处理系统等技术取代时,下埠镇通过构建"科技引领-政策赋能-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不仅为江西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更书写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