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活化高校美育生态

时间:2025-04-03 08:50:00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犹如颗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和灵魂的寄托,蕴含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这些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走进现代高校,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融就此展开,开启了传统与创新、文化与教育相互交织的新篇章。这一实践能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也能促进推动社会美育发展,助力构建“美美与共”的社会美育大格局。

扎根高校

非遗教育与社会美育深度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美育旨在面向全体人民,全面提升国民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美育本质是情感教育,关乎个体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发展,更是培养社会成员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美育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实践的领域。

非遗项目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美育精神,成为高校美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切入点。非遗记载着人们面对世界积极、智慧的生存姿态,记载着他们丰富而深沉的内心渴求和寄托。将这些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引入现代高校课堂,恰似创造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美丽邂逅,开启了传统与创新、文化与教育相互交融的新篇章。如一些学校将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创作新型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感,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非遗项目的引入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全校通识教育。如开设中国剪纸艺术、传统音乐等课程,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多元审美视角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通过组织非遗文化节、主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搭建桥梁

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

非遗项目引入高校,极大地丰富了校内外的文化交流。如多校联合举办皮影戏主题报告活动,让师生全方位领略非遗魅力,激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讨论。这种合作模式是政策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也是高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典范。

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和相关活动,公众得以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魅力,推动社会美育发展。非遗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求索。

非遗项目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方面作用显著。学校开展的各种非遗活动为不同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共同参与的机会,打破年龄、性别、地域等界限,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空间。同时,非遗活动还能作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纽带,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为各方协同育人奠定基础。

强化应用

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举办讲座,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让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学习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接触,学生不仅能学习手工艺技巧,还能从他们身上体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些积极效果成为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强大动力。

学校、教师和有关方面可以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美育模式,使更多人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接受美的熏陶。如在剪纸艺术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仿佛置身于古代手工作坊,亲身体验剪纸步骤。这种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细节。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分享课程资源,让更多人受益。

如此一来,非遗不仅是被传授的文化资源,更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媒介。非遗项目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育局限,促进跨学科合作。如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和当代审美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新契机。

实现目标

构建全员参与的社会美育大格局

新时代的社会美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发展的格局。这意味着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都要承担起相应责任,共同营造有利于人们感知美、享受美的环境。高校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它不仅能展示学术和技术成果,也是面向社会开放的美育窗口,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的机会,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

非遗项目的引入不仅为高校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展示了高校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社会美育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未来,高校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合作,向社会开放美育资源,促进全民审美素质提升,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3日 第06版

作者: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