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网约护士” 重在缩小几个差距
转自:嘉兴日报
■罗志华
省去了往返医院的麻烦,又可规避交叉感染的风险,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然而,面对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网约护士”推广还存在不少现实困难。
“网约护士”的优势明显,这种“手机点单、护士上门”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为失能老人、术后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医疗机构及护士、患者等各方均持观望态度。特别是院外护理操作可能引发的并发症风险,单靠保险机制难以完全化解。护士执业安全顾虑与患者隐私保护需求,也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概括而言,推广“网约护士”,重在缩小几个关键差距。
首先要认识到,推广“网约护士”的目的,是缩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6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超1.9亿人,居家护理需求呈现井喷态势。而公立医院护理资源长期向住院患者倾斜,社区医疗机构又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网约护士”将优质护理资源精准投送到家庭场景,既能缓解三甲医院床位周转压力,又能避免非必要住院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在分级诊疗框架下,重构护理服务的空间布局。
在收费方面,则要缩小患者“喊贵”和护士普遍认为赚钱少之间的差距。当前服务定价既要覆盖交通成本、耗材费用和平台运营支出,又要考虑居民消费承受能力。部分地区将网约护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一探索值得关注。对于低收入群体,还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补充等多种手段,同时完善分级服务和分级定价,让服务更加多元,让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约护理服务。
调动护士参与的积极性,重在缩小本职工作与网约工作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差距。临床护士本职工作量已接近饱和,好不容易有一天休息,往往又会因刚下夜班或很快要上夜班等原因,无暇顾及网约服务。如何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多点执业,需要精细化的排班管理和激励机制。为此,试点网约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要想出更多的好办法。
缩小这几个差距,供需数量、时间分配以及对收费的认可度,才能更大程度地达到平衡。如此,网约护理服务则有望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为千家万户送去高效而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