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新突破!
平凉首例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实施
近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手术室内,一台具有重要意义的手术正在紧张进行。在骨科主任孙效虎的操控下,机械臂精准划过患者膝关节,毫米级截骨与假体植入一气呵成。随着最后一枚假体与患者骨骼完美贴合,平凉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置换手术宣告成功。这标志着我市骨科诊疗正式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时代,也成为我市医疗科技创新的一次重要突破。据了解,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关键手段,但传统手术长期依赖医生经验与肉眼判断,存在截骨角度偏差、假体位置不佳等风险。据统计,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10年生存率普遍在90%~95%之间,而因精准度不足导致的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隐患。“机器人辅助系统的引入,本质上是将手术从‘经验医学’推向‘数字医学’。”孙效虎介绍,此次应用的机器人辅助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与三维导航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基于患者个体化CT数据构建三维骨骼模型,自动计算最佳截骨角度和假体匹配方案,术中通过光学追踪与机械臂联动,将操作误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以内。本次接受手术的76岁患者王女士(化名),因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导致多年行走困难。经三维建模发现,其关节面磨损呈不对称分布,传统手术难以精确平衡软组织张力。机器人辅助系统通过数个点测算,为其定制了精准的截骨方案,并实时监测韧带松紧度,最终实现假体与解剖结构的“解剖级匹配”。这场历时60分钟的手术,浓缩了多项前沿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器人不是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孙效虎操作机械臂时,显示屏上清晰呈现着虚拟骨骼与真实解剖结构的叠加影像。当机械臂接近重要血管神经时,系统自动触发安全预警。在假体试模阶段,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关节间隙平衡数据,辅助医生做出动态调整。最终手术切口控制在10厘米,出血量不足50毫升。据了解,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加速布局智能骨科生态体系。该院计划成立“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中心”,旨在推动技术标准化、普及化。同时将开展长期随访研究,进行本土数据积累。在技术普惠层面,该院还将与高校、企业合作研发国产化机器人系统,以降低医疗成本,惠及更多患者。面对这项技术突破,孙效虎表示,机器人辅助系统可有效缩小不同层级医院的手术质量差异,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对于早中期患者,精准截骨矫形能最大限度保留原生关节,推迟或避免全关节置换。我市首例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诊疗理念的迭代。“医疗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复杂技术变得可及、可靠、可负担。”目前,孙效虎的团队正通过优化围术期管理,力争将关节置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8天缩短至5天。据介绍,4月18日至19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陕甘宁革命老区骨科机器人培训班”将在平凉开班。培训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骨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重点围绕数字化骨科技术,骨科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当机械臂在平凉大地划出第一条智能截骨线,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已然开启。随着国产化进程加速与临床证据积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技术有望像当年的腹腔镜技术一样,从“高端选项”变为“常规配置”。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多患者将告别“凭经验开刀”的时代,在数字与智能的护航下,重获自由行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