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加速落地,市场需求才是核心引擎|财经快评

时间:2025-04-01 21:06:00

4月1日《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广东表示将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遴选“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征集发布典型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聚焦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十大重点领域,计划培育100个示范应用场景与500个示范案例。

Robotaxi服务已覆盖广州南沙和深圳南山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技术进步一直都在引领市场的想象力和增长空间,反过来,市场与应用场景,又影响着技术落地的方向和节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能推动运营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把个体从重复机械低效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与此同时,贵不贵、好不好用、耐不耐用、学习成本如何、维护成本如何,能起到什么价值提升,则是市场与客户始终都在考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这个加号,能不能真的链接企业与个体的真实需求,要真刀真枪去验证,去试错。何况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场景:一个部门发个文件,让下属单位集体采购某个机器人,然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整齐划一提升了。

应用难,难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场景碎片化,不同行业需求差异大。如医院手术机器人、送药机器人和看护机器人当然不是一回事,每个医院的规模也不同,难以标准化,导致开发成本高、规模化困难。投资回报周期长也是问题,工业场景的部署需改造现有设施,如“无人工厂”的前期投入可能数年才能回本。中小企业根本耗不起这个时间,花几百上千万买来的机器人,可能还未必能干人活,所以会望而却步。还有就是人机协作瓶颈依然普遍存在,该如何平衡自动化与人类工作岗位的关系。机器人和AI如果不能感知客户的怒火和讽刺,那么AI的过度替代可能引发用户抵触。尤其是私营企业要自负盈亏不能搞花架子,任何的差错都可能是致命的。

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AI和机器人对人来说也是一个微妙的存在。用户对AI的“黑箱”决策缺乏理解,机器人应用于养老、育儿等情感场景时,可能引发伦理争议等等。这就意味着短期内,生产场景更容易被规模化满足,比如仓储、物流、质检。而通用AI、情感交互等复杂AI需求仍需长期突破。

为了解决应用场景的困局,各大企业和机构都在不断地试错和努力。技术层面,让AI通过物理交互学习,机器人通过“试错”理解环境。边缘计算上要降低云端依赖,提升实时性的本地决策,探索更直接的人机协作模式。商业模式也要通过可配置的AI工具降低企业使用门槛。在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前提下促进跨行业数据协作。

文、图|记者 戚耀琪